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0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超对接”的现实之困

□ 本报首席记者 米雅娜

    近日,一则商务部决定再次试点“农超对接”的消息重新引起业内对“农超对接”的关注和争论。争论焦点在于,经过几年的试点,很多业内人士发现,在现实的利益布局中,“农”与“超”难以实现成效显著的对接,曾经被寄予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顾客受惠”三方共赢的愿望并没有实现,鲜有值得大范围推广的经验,这也是这项工作在几年的推动之后仍处于试点的原因。

    据悉,“农超对接”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是在既有的流通格局中,无论是合作社还是超市都无法从这一对接中获得稳定的盈利。从合作社来说,首先是多数的合作社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数量、品种上都无法满足连锁超市大批量、多品种的要求。其次,超市按月结算等支付方式让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方式的农户们选择远离超市。“而且,有些超市还有一些潜规则,如进场费等,这些都困扰着合作社。”一位曾经参与“农超对接”后又从中退出的合作社负责人这样讲道。此外,对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等都让合作社在这一美好愿景面前却步。同时对超市来说大规模实施“农超对接”,超市需要在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冷链设施、检测设备、店面设施等方面进行大规模投入,同时还要承担日益提高的地租、劳动力和运营成本。物美超市生鲜部主要负责人就曾经坦言,“生鲜部有三类,干果、水果、蔬菜。三个部分中,蔬菜是不盈利的。超市的生鲜部,主要是为了吸引流量。”在目前国家对“农超对接”扶持政策力度不足的条件下,作为市场化运作的企业,超市的投入回报不对称,超市从这一对接中缺乏赢利模式和长效机制,对扩大“农超对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能力。

    综上可以看出,尽管“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也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模式。但是在现实的政策环境、农业发展水平、超市经营模式的情况下,如果对接双方没有足够的利益推动和内生动力,靠政府鼓励和牵线的“农超对接”将会继续缓慢前行甚至驻足不前。事实上,已经实现对接又退出对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农超对接”不应是农产品产销的主导方式,虽然批发市场存在“脏乱差、小散弱”,安全无保证等诸多问题,但它确实发挥着城市农产品供应主渠道的作用,也是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渠道。这一基本特征,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此外,批发市场能够为大型连锁超市提供稳定的现货货源,即使在直销主导的经营模式下,超市仍然需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货补充。鉴于这种状况,政府在对“农超对接”的规划中,也应将其主要功能定位为充分发挥“农超对接”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城镇居民食品安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完善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简单地强调降低蔬菜价格容易陷入“误区”,不利于“农超对接”的发展。在未来的“农超对接”推动中,实现多种产销衔接形式共同发展,才能达到政策初衷和预期目标。除“农超对接”外,“农店对接”、“农校对接”、“农厂对接”、“农军对接”、“农市对接”等都是应当扶持的对象,在零售环节,也应发展灵活多样的市场主体,例如连锁超市、标准化菜市场、基地主体批发市场、社区连锁蔬果便利店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