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土耳其共和国北临黑海,南面地中海,位于亚洲西部,欧洲东南部,是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土耳其原本不产茶,1888年土耳其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回了茶籽、茶树苗,想在马拉马尔地区(Marmara)尝试着种茶。但茶树没存活成功,以失败告终。四年后,土耳其人又重返中国,再次引种,同样种在马拉马尔地区,结局也是一样的遗憾。最后总结下来,原因可能是马拉马尔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不适宜茶树的种植。1924年,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土耳其政府又从格鲁吉亚引进茶籽、茶树苗,种在黑海东部地区,建立茶叶实验园。这一次试种成功了。
后来到1947年,土耳其第一家茶厂在黑海东南部的里泽镇(Rize)建成,实际上,土耳其国内的主要产茶地都在黑海东部,集中分布在里泽镇周边,顺延乔治亚州边境囊括特拉布宗(Trabzon)、卡拉德尔(Karadere)、法察(Fatsa)等地区,在一些地方茶园插入内地30公里,海拔高度可达到1000米。土耳其茶主要是指红茶,而且多为国内消费。
土耳其的茶叶生产和消费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步发展,茶产业和茶园面积都得到了扩大,而且慢慢地形成商品规模。大约1963年,土耳其茶叶产量突破了万吨,随着这汹涌的势头,在之后的岁月里土耳其产茶量节节高。到了20世纪80年代,产量冲破了10万吨,面对着堆积如山而且不断积多的茶青,茶园、茶厂等产业链上相关的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感——过量的鲜叶极大增加了茶工的工作强度。于是,9万吨的鲜叶卷着万般无奈沉入了黑海,很多茶园在火海中告别茶叶大繁荣的时代,同时,土耳其又迎来了另一场噩梦——由于茶叶的急剧减少产生了产业大退步。好在经过后来的恢复,在20世纪末期,土耳其茶产量又有了新突破。
茶园体貌
土耳其的茶园最早分布在黑海东部, 在黑海东部的茶产地再分为二个茶区。一区是从阿拉科利湾到与前苏联的国境沿线的150公里及黑海沿岸, 二区是从瓦科弗基比鲁到沃尔仕的125公里。
这二个区域间最大的差异是降雨量。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平均每年降雨量, 一区是2400毫米, 约为二区的2倍,二个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基本相同。种植茶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很重要,因为茶树生长要有合适的气候条件, 因此适度保持水分是非常重要的。从五月上旬到十月下旬的6个月间, 土耳其茶园持续高温, 茶树的生长很活跃。这期间, 茶树必须有足够的水分和高湿度。所以, 总是细雨蒙蒙的黑海东部是最适宜栽茶的地区。
一区在茶树生长期间内的总降雨量约为1200毫米, 有足够的水分, 所以这个区域产量高。二区的赫塞罗那茨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地区,茶树大部分栽种在陡坡地, 土壤本来就肥沃,土壤中黏土的比例较高, 在天然林下保持着适度的水分。该地区所具有的生态学特征是世界罕见的。
土耳其茶工主要使用手剪采茶。其制茶业是由国营Caykur制茶工场和个体经营茶场这两部分组成。“Caykur”是土耳其国家茶叶局“Cay Kurumu”简称,其成立于1973年,和大部分个体经营者都采用传统制茶的方法, 只有一部分个体经营者采用CTC制作法。平均来看,土耳其每年生产的红茶中,Caykur制茶工场生产的几乎要占到70%, 其余的就是个体经营的产量。
国内茶俗
咖啡曾占据着土耳其人的饮品主流,但是随着20世纪中期茶叶的兴盛,咖啡的地位日渐被红茶取代。即使是在当今各种饮料竞争市场的时代,茶依然是土耳其的第一大饮料,其中土耳其苹果茶尤为出名。
在我国,买茶时要讲出想购买的品种名称,土耳其人去商店买茶叶,只问有没有茶叶,却不问有什么茶叶。事实上,土耳其茶叶品种也不多,大家买的几乎都是一种红茶。
土耳其人,早晨一起床,首先是一壶茶,然后刷牙、洗脸、吃早饭。在土耳其的大街上走,到处可以看到茶馆,不少点心店和小吃店也兼卖茶。茶馆的服务员,手里提着一个很精致的托盘,上面放着一满杯滚烫的茶,串街走巷,挨门挨户,给周围的店铺送茶。在茶馆对面或附近工作的人,只要吹个口哨,打个手势,茶馆的服务员就心领神会,立即把茶送到。在长途汽车站里或码头上,卖茶的人就更多了,他们边走边喊:“刚煮的茶!刚煮的茶!”学校、机关、企业和公司里,都有专人负责煮茶、卖茶、送茶。在教师办公室里都有电铃,每当公务员一听到电铃时,就忙着提茶盘和杯子赶到按铃的办公室去,而学生课间都在学校的茶室里喝茶。
土耳其人是煮茶喝的,茶壶一大一小。讲究的人家用铜壶和木炭煮,尤其在旅游胜地的露天茶室里,常常能见到侍者用木炭和铜茶壶煮茶的。客人们在阴凉处,一边喝茶一边看风景,只不过茶馆里的本地客人中大多是男性,妇女很少见。茶馆对土耳其人而言不仅是喝茶的地方,其等同于休闲散心的场所,在那里可以喝茶、听音乐、抽水烟,当然还可以谈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