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山东邹城采访时发现,无论是超市,还是农贸市场,随处可以看到新鲜的鸡腿菇、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产品,食用菌已然成为邹城群众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食用菌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食用菌产品也是追求健康和安全的大众普遍青睐的一种食材,而且曾一度供不应求,卖价不菲。作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又环保的产业,食用菌产业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特点,使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首选项目,成为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发展食用菌产业既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又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食用菌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现代化规模化的大中型企业也迅速增长,产业化体系已初步形成,食用菌行业开始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
小小食用菌成为惠民大产业
中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最早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食用菌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尤其是社会大众对食用菌产品认识的逐步深入,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朝阳产业,在推动我国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方面作用显著。目前,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超过2800万吨,产值超过1700亿元,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70%以上,仅次于我国粮、棉、油、菜、果等种植业,位居第六位。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社团部部长李殿平说,食用菌产业作为连接食物链与生态链的循环经济核心,利用科技手段,将农牧林业废弃物转化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实现了生态农业的大循环,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人们对食用菌产业的逐步认识、了解,再到高度重视,全行业实现了从局部到全国各地的跨越式发展,也从过去作为农村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区域的支柱产业,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带动了农业生产、外贸出口、交通运输、食品加工、邮电通讯、市场建设、节能环保、餐饮旅游和文化等相关行业的显著发展。可以说,小小的食用菌已经成为了一个惠民的大产业。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食用菌产业仍将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
内外交困束缚食用菌产业发展
我国虽然是食用菌大国,但离食用菌强国仍存有一定差距。食用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张祥茂说,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作, 食用菌产业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方式落后、科研和创新技术水平低、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等内外问题和困难始终束缚着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
张祥茂说,目前我国食用菌行业大部分品种的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千家万户的作坊型生产方式,这种落后的个体性生产模式不仅规模小、条件差、栽培粗放、技术落后,而且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不一,导致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超标等现象时有发生,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有效保障;而且我国食用菌产品的科研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在遗传育种、产品质量、卫生标准以及保鲜、深加工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科研创新程度较低导致我国在实现食用菌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动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也直接影响了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我国食用菌产业普遍存在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精深加工能有效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是现代食用菌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关键因素,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而我国食用菌产业精深加工程度低,除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外,很多食用菌产品还处于原料型的初级产品发展阶段,普通干品、盐渍品、罐头食品所占总量的比例还很大,产品附加值较小。
张祥茂说,除了这些食用菌生产和研发过程中的问题外,整个行业还缺乏外部的流通和建设机制。我国食用菌市场流通领域缺乏整体规划,市场流通领域建设与管理远远滞后于生产发展,当前不仅缺乏现代市场流通的设施设备,而且还存在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同时,一些地方各自为政,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等现象,制约着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不利于资源跨区域市场流通,产、供、销的衔接亟待完善,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缺乏一个机制健全、运转高效的食用菌市场流通体系造成的。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逐步开始以市场为导向,把标准化生产作为发展和提升食用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标准化工作仍然相对薄弱,目前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还不能满足食用菌生产、加工的需要。
张祥茂认为,虽然食用菌行业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只要立足于食用菌产业的实际,再通过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完全可以突破上述产业化面临的问题,龙头企业在解决、加速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将大有可为。
龙头企业在产业化中大有可为
龙头企业是决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在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供给,维护市场稳定方面作用越来越突出,效果越来越明显。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作为全国第六大种植业的食用菌产业,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着食用菌产业化的发展和推进,影响向我国从食用菌大国向食用菌强国的转变。
首先,我国食用菌产业已经逐渐探索出一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道路,并初步建立起三者的利益联结方式。例如江苏安惠、湖北森源等龙头企业均为这种模式,其他很多龙头企业也将其作为近期发展方向。这种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加强了个体农民与市场的连接,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了农业整体水平。这种模式也有利于用标准规范、提升合作社和农户的食用菌生产和产品质量,推动整个产业从企业标准向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发展,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增强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龙头企业强研发、抓推广,已成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重要载体。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全国有30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省级以上研发中心,近90%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企业占60%以上。食用菌多家龙头企业也与国内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建立了形式多样、领域广泛的合作关系,例如浙江寿仙谷、福建绿宝等均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是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体系的主体,并成长为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的主力军。
最后,龙头企业有利于探索并创新食用菌现代市场流通网络、模式及技术,完善我国食用菌市场流通体系。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大多数龙头企业都已有自身的营销队伍和营销体系,冷链物流体系也比较完备。在它们的带动下,一方面有利于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机制,另一方面利用、完善龙头企业本身的流通体系,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广流通标准化、加强可追溯体系建设,从而完善我国食用菌市场流通体系,构建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