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底特律从昔日盛极一时的“世界汽车工业之都”,沦为萧条破败、民生凋敝、濒临破产的“空城”。这其中,既有美国传统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下降、金融危机爆发等客观因素,也有底特律市政府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迟钝、中长期发展规划缺失、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迟滞以及政策失误等主观因素。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已进入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分析底特律由盛转衰的教训,对于进一步“引以为戒”、总结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和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城市发展规划应注重长远。城市发展规划应以解决人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注重长远和科学合理,综合考虑产业、人口、资源、地理等因素和内外部环境,统筹兼顾产业、人口、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完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当前,我国许多大型甚至特大型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目标不清、特色不明,“千篇一律”要打造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这些规划看似与现代化接轨,在本质上却与地方实际脱节。
二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保持城市多元化的经济基础。新、旧主导产业的更迭转化,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趋势;固守旧有模式,对经济长远发展“百害而无一利”。一个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保持长盛不衰的秘诀,不是把命运寄托于个别产业和强势企业,而是在于不断更新升级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要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多产业均衡发展,建立和保持多元化的经济基础。
三是科学管理和运营城市,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将房地产业作为主要支柱产业,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这与底特律高度依赖汽车产业极其相似,风险不容忽视。要实现地方财政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重塑城市竞争力,避免经济收缩引发城市衰败,根本办法还是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尽早放弃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强化对实体经济的培育,避免城市产业“空心病”。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平稳、有序推进新、旧产业转移,大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避免短时间内大量城市人群失业、失去基本生活保障,从而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四是注重集聚智慧,坚持创新驱动,永葆城市发展活力。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持适当的人口流动与合理的人口结构,应有大量高、中端人才和智力储备,这是保持城市发展活力的基础。
当前,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最大潜力,也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开发性金融在中长期资金供给、引导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需要国家开发银行发挥促进城镇化建设的主力银行作用,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大额、稳定、长期、可持续的低成本资金支持。
(作者系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