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决策问题涉及到多方互动时,决策者需要对其他相关决策者的意图与行为进行正确的预测,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决策者有时以为自己是超人,结果就会在无意中导致盲目冒进;人际互动可能引发即时的情绪反应,并导致令人事后追悔的决策。因此,涉及多方博弈时,人们常常陷入困局。
充满激情的决策者往往较为相信自己的能力,却不愿承认别人也同样有能力。这样,在考虑竞争性对抗时就会在无意中高估自己胜出的几率。
在许多快速成长的行业中,就存在着同行企业竞相进行产能扩张的情况。一旦市场总需求变得难以持续增长时,整个行业就只能容纳少数企业扩大产能并取得效益,若大家仍继续扩产,结果就易导致全行业产能过剩,引发激烈的市场争夺价格战,结果带来全行业利润水平的下降。
在企业并购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目标企业,按常识看,只有买错没有卖错,并购成功率不高的事实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那现实中为什么还频频发生并购案?
从表面上看,并购意味着成功,可能起到消灭对手、做大企业甚至提升股价的作用;从实质上看,如果被并购业务与并购企业原有业务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在并购后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效能,那么对于卖方而言不具价值的劣质业务,对于买方来说也许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优质业务。除了这些考虑之外,还有一个影响并购决策成败的因素是高估自我。
人们争取项目的本意往往是为了赢利,但在竞标中,有时会把目标转换成在竞争中胜出。多方博弈会在无意中激发出争斗心,最终出现所谓的“赢家诅咒”现象,就是最后的竞争胜出者尽管似乎挣得了面子,却因出价太高而使项目变得不合算。当投标金额偏离了底线要求时,即使拿到了项目,也并不能给公司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例如2006年,一度拒绝上市的广东昌盛集团与高盛签下上市对赌协议。为满足上市所需的土地储备要求,昌盛集团最后以7.9亿元拿下中山是的一块并不优异的地块,是原预算的三倍多。这次高风险的投资给昌盛集团带来了很大压力,加之后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遭重创。
实际上,在考虑多方博弈问题时,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其他行动者的目标意图,并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做法,就很难取得预想的决策效果。为了确保实现稳健的有机式增长,企业需重视各层次领导、创新、增长能力的提升,建立灵活应用的管理体制,加强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从而提升整体组织的运行效率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