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转基因”话题的出现都会引发社会一轮极高的舆论关注。同样本周热点话题中“方舟子崔永元微博论战转基因食品话题”话题位成为本周网民参与度最高话题,针对“转基因”相关话题已有至少200万网友参与讨论,并有超过16万条网友参与的评论。目前,转基因已经从科学探讨变成了关乎日常生活的时事话题,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科学话题能受到如此长时间、多角度的舆论关注和民间追问。
事件起因于方舟子发起活动鼓励网友品尝转基因玉米,称“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此举激起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强烈回应,并质问方舟子“懂不懂科学”。随后,两人在微博上就转基因食品问题进行了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话题从“是否科学”,到“美国标准”互联网上围观者众多。其中不乏鲜明的表态者,比如认证为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直言:“我本人是抵抗转基因食品的,因为转基因食品很可能是基因变异的结果,对环境和人体带来破坏,也许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针对此类“感觉派”留言,部分网民着眼于“争论”本身。网友“一叶扁舟”认为对转基因的争议足以表明,大众对转基因的不了解和困惑,那为什么不可以在争议中寻找答案呢?或许争议也是一种解决的路径。
科学在争议中前进,民众知情权更为宝贵。在舆论大量“站队”表态的时候,更应该关注的是面对转基因问题,民众的知情权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在多次产生转基因谣言和“妖魔化”倾向之后,更多的商家和推广者针对转基因忌讳莫深,这往往加深了民众的疑虑和担心。现今,转基因绝非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专业问题,它在逐渐走进公众生活之前辟谣要让位公众知情权的保障建设,让科学的声音战胜民粹的喧嚣。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