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天气原因的影响,近期各地蔬菜价格明显上涨。但在一些居民区附近的蔬菜平价直销店里,前来买菜的居民并没有感到菜价上涨的压力。
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下,由于蔬菜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层层加价,导致消费者最终买到的蔬菜价格较高。而平价直销店直接和生产基地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一般直销店的菜价要比其他商店的价格平均低15%-30%。
蔬菜平价直销店模式自2010年在广东进行试验,次年3月在全国推广。据统计,截至2013年4月份,全国各地已建成各种类型平价蔬菜商店达1.1万家。
菜价没有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和各地方政府通过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对蔬菜平价直销店给予财政补贴有关。政府的价格调节基金其作用主要是保障供应、平抑物价。如在较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需要通过价格调节基金扶持农副产品的生产,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最终达到降低农副产品价格的目的。平价蔬菜店除了享受财政一次性补贴外,还有价格调节基金的补贴水电费和租金等方式,有的还补贴蔬菜基地,降低生产环节的成本。可以说这些措施给平价店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政府给平价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平价店在发展中逐渐凸显出来的一些问题,亟需通过自身内部成长加以解决,增强平价店的发展后劲。
首先,平价店的点少、规模小,过于分散,不利于居民购物。平价店要充分发挥稳价惠民作用,必须要具备一定数量和规模,否则,很难成为市场价格的风向标,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而当前的平价店布局不够合理,规模又小,供应量少,很难吸引住顾客。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加快形成平价店的规模效应。在布局上,应该考虑到平价店的便民性,把平价店建在社区集中、居民多的大型住宅小区,形成“点多,面广、布点更合理”的格局。为了更直接的服务居民,争取打造15分钟平价圈,让居民在15分钟之内找到平价店。
其次,产销渠道不畅。有些平价店有店无基地,或者是有基地无配送,这些都影响了终端销售的价格。加强产销有机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进货价格,让利于消费者,是实现终端平价销售的重要前提。如广东省在推进平价商店建设中,一方面,把产销对接作为设立平价商店的硬性条件之一,同时,还加强与省外生产基地的产销对接,在更大范围内建立更为直接的产销关系。“农超对接”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通过农超对接,生产基地的蔬菜经过短途物流,直接到了居民的菜篮子,流通环节减少了,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由于物流配送中心一头连着市场终端,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客观上就是既扶持平价商店建设,又扶持了农产品的生产,实现“农超对接”。因此,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也是平价店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要丰富平价店的商品品种,构建主副结合的综合经营机制 ,实现直销店的“一站式”服务。目前部分平价店的品种单一,仅局限于蔬菜等家常农副产品,既不能较好满足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也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平价商店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一些居民反映,去了一趟平价店还要再去农贸市场买其他的商品,很麻烦费事。因此,平价店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丰富商品品种,逐步扩大平价商店经营范围,走主副结合、综合经营之路。比如,在不改变蔬菜平价店的刚性要求前提下,同时可以其兼顾经营营烟酒、百货等其它商品,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平价店的收入,同时也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蔬菜平价直销店的建设,是一项稳价、惠民的创新工作,如何让这一民生工程健康有序的走稳走远,政府的扶持和自身完善缺一不可,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把好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