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做决策:早上吃什么,上班穿什么,项目要不要放弃。有的决策无关痛痒,做对做错干系不大。有的决策生死攸关,一步行差就万劫难复。
如何才能有效地决策呢?很容易联想到兼听则明、目光如炬、雄才大略、审时度势等充满正能量的词语。德鲁克给出的第一条规则是:没有反对的意见,就没有好的决策。
斯隆曾在通用公司的一次高层会议上说:“各位,对于此问题我认为我们已经完全达成共识了。那就先散会吧!此问题下次再讨论,希望下次有人能提出不同的意见,那样我们才能对我们的决策,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
没有反对,没有决策,为什么呢?德鲁克给出了三个理由: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决策者不能独裁;没有不同看法的决策,是风险极大的赌博;不同看法能激发团队的想象力。
没有反对,没有决策。看似僵化,有形式主义的嫌疑,但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做产品,要不要改变,先找到改变带来的问题再说。产品人员最常见的冲动是改变。
产品人员有了新想法,会不知不觉看作是创新,很容易列举出改变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用户体验更好、功能更强、价格更有竞争力等。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不做任何决策。
决策之前,先不考虑改变带来的好处。产品人员必须明确地指出,改变会带来哪些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或者含含糊糊说不清楚,只能证明产品人员还没来得及深思熟虑,也就没有决策的必要了。
世间没有完美的产品,任何改变都只能改善产品的某个方面,同时很可能会恶化其他方面。
做企业,要不要创新,先找到创新带来的问题再说。
在创新之前,先寻找创新带来的恶果,有人担心反对意见太多,会不会扼杀创新。一方面,被反对意见扼杀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被扼杀了也算死得其所。有反对意见,也有支持意见,两相对垒,权衡妥协,这个时候做出的决策,才有可能明智而理智。另一方面,利弊都没搞明白就盲目决策,这样的决策,扼杀的不是创新,而是整个事业。
给野马套上辔头,不是为了捆住马腿,而是避免人仰马翻。给汽车装上刹车,不是为了抱住车轮,是避免车毁人亡。先有看似僵化的约束,才有信马由缰,才有风驰电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