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8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民工身边的信合人

□ 本报记者 李 博 文/图

图为张晓伟(右二)向在昆明的贵州籍老乡发放“五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宣传册 。

 

  追梦人: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驻昆明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  张晓伟

  追梦感言:    

  能帮外出的老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我比他们还高兴!

    自1991年进入信用社工作,张晓伟也算是一名信合老兵了。一米六多的个头,略显黝黑的皮肤,一副和蔼可亲的外貌,年过四旬的他,有着一种布依族男子特有的亲和力。

    2008年4月,安顺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民工特点,在贵州籍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农民工金融服务点,不仅为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提供金融服务,而且为他们提供维权、困难救助、咨询、就业、培训等服务。张晓伟作为首批外派的工作人员,5年多来,已辗转走过了上万里路,默默地为在外打拼的贵州籍农民工们辛勤服务。

    跟着农民工走

    初识张晓伟还是在浙江浦江。2012年10月,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安顺办事处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在全国举行了“喜迎十八大,永远跟党走”系列活动。11月5日,系列活动走进最后一站浦江,那时还在江苏服务点任主任的张晓伟开着他的小面包车,从无锡赶来参加浦江的活动。为了便于工作,张晓伟将老家的私车开来公用,第一次坐在他的“小面”上,含蓄和蔼的他,充满着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时隔一年,张晓伟由江苏无锡调至云南昆明,这已经是他5年来的第4次调动了。走进位于昆明市贵昆路上的服务点,一间临街的门面房便是他和两位同事用来办公和生活的场所。

    张晓伟从办公桌上拿起家乡寄来的《安顺日报》,捎带上贵州省联社安顺办事处编印的“五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宣传册,坐上老乡的面包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云南服务点的服务范围涉及云南全省的16个地州市,业务区域内共有贵州籍农民工约60万人。“在云南的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这里的贵州籍农民工多以做小生意为主,老乡聚集少且流动性大,往返一趟下面的地市,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使得我们在收集信息和宣传上都有一定难度。”张晓伟如是说。

    自今年春节后从无锡调至昆明,但凡时间排得开,张晓伟都会下到农民工中间,走工厂、访企业、会老乡,通过发资料、传知识、做宣传,与农民工面对面地交流,尽快熟悉和适应这里的工作。

    这一天,在昆明北郊的大板桥镇,贵州籍养殖户吴月登听说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来做贷后回访,早早地便在村口等候。

    走进吴月登的养殖场,张晓伟了解完近来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贷款使用情况后,把随身带着的报纸和宣传册分发到聚集于此的老乡手中,大家围坐一堂,聊起家乡的变化和最近的打算。

    “多亏了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支持,让我们这些在异乡创业的贵州人不仅能得到家乡的信贷支持,还可以找到一种群体的归属感。”说起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吴月登感觉他们更像是亲人。

    除了做贷前和贷后的调查,对于有一定实力的老乡,张晓伟还会向他们宣传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他们回乡发展。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张晓伟说道,“老乡在外务工都不容易,所以农民工走到哪里我们就服务到哪里,这也是我们的宗旨。”

    真心服务换真情

    除了金融服务之外,张晓伟的另外一项重任就是帮助农民工维权、解难,同时开展农民工党员的党建工作。

    “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所限,在打工中遇到纠纷,很容易成为吃亏的一方。”张晓伟说道。在为农民工服务的5年多来,辗转浙江、福建、江苏等省,张晓伟帮助农民工处理的种种困难已经不下百余件。

    2008年中旬,在浙江省武义县打工的贵州老乡老周被工厂的机器压碎了手指。住院初期,老乡打工所在的工厂派人送来了生活护理费后,就再不理会了。得知老乡的困难后,张晓伟亲自赶到医院,并联系找到了当地劳动仲裁部门,为老乡解决了医疗费及善后补偿事宜。

    “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为身在异乡的农民工服务,就是在为亲人服务。”张晓伟告诉记者,“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刚成立时,很多老乡对服务点的工作人员抱着怀疑的态度,以为我们是搞传销的骗子。但随着我们耐心细致地沟通和交流,与他们同吃、同住、同上工,真心带来的服务终于得到了老乡们的认可,这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此外,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还为老乡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2010年春节,一场场专门为在外过年的贵州老乡献上的“温暖农民工万里行活动”,让几十万农民工备感温暖。如今,但凡有困难,老乡首先想起的便是张晓伟和他的同事们;每逢节假日,老乡们都会争相邀请服务点上的工作人员到家里做客;每当服务点组织活动,老乡们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

    在张晓伟看来,为农民工服务已经不只是工作职责,更是一份事业、一项使命。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一份肯定,更有无限亲情。

    “看到老乡在我们的帮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赚了钱,或是解决了实际困难,我们比他们更高兴,更有成就感。”张晓伟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