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8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有机认证:高品质农产品的“保证书”

□ 本报记者 叶 梓

 

    在万千食品中,一旦加上“有机”的标识,必然会让消费者感到放心和可靠。而这个标识可不是随便就能加盖的。在全国为数不多的20余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的名单中,有一家供销合作系统内的机构——北京中合金诺认证中心。近日,记者联系到北京中合金诺认证中心的认证专家薛建中,希望能够从有机农业认证方面来了解有机农业。

    有机产品认证是为保护人体健康、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对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产品的加工方法、产品的贸易行为以及其他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由国家授权且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所开展的认证。它是评价产品质量优劣程度和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好坏程度的尺度,也是国家发展有机产品管理的基本保证,更是企业开拓市场、塑造并提高产品形象、增加产品产值的途径。

    薛建中表示,目前国内有20多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大部委领导的认证机构,例如农业部、环保总局等,另外就是合资或民营认证机构。这两大机构,由于体制的不同呈现不同特点,国有的认证机构更注重质量。中合金诺认证中心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教部牵头成立的,目的是秉承总社服务“三农”宗旨,在供销合作系统内做好农产品认证,包括有机认证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有机农业,但当时国家农业还主要为了提高产量、解决温饱,有机农业并没有得到重视。2005年开始,在国家发布国标GB19630有机标准之后,国内大力推进有机农产品认证,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不规范的弊端,仅2005年—2010年认证企业的数量就达到1万多家。有的认证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为此,国家对有机认证标准有了加强和提升。2011版新标准堪称国际最严格有机标准,超越美国、欧盟、日本的有机标准。

    不过,薛建中也强调:“有机毕竟是少数的。倒退几十年,国家到处都是有机农产品,因为没有过多的化学合成物的投入,但是那个时代是追求温饱的时代。如果今天,不提高有机技术,只到处要求搞有机的话,粮食会大量减产,又会回到吃不饱的阶段。所以,全国上下搞有机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行的。”


实践者面对面

    记者:对农产品进行有机认证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如何进行的呢?

    薛建中:想要做有机,首先要确定当地的土壤、灌溉水、空气是否能达到标准的要求;然后是土地的使用权及需要认证什么产品,只有在有机产品目录中的才可以进行。这些都达到要求了,要确定申请企业的资格,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有一套完善的健全的可追溯的管理体系,比如施肥管理、农事记录等。按照这样的标准运行至少三个月以上,认证机构才能向申请企业实施认证。认证机构会在农产品处于高风险期,例如病虫害大量爆发的时期,实施现场检查,检测是否投入有机产品中不允许使用的物品、整个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有机标准的要求。同时在农产品收获前或收获时抽取产品样品检测。

    记者:近年来认证有机产品的都是什么群体?

    薛建中: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近几年进入农业领域的一部分企业。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后,从房地产和其他行业出来很多资金进入农业,例如联想等企业,这些企业都有先知先觉的意识,他们认为在将来安全农业是要放在首位的,有机认证是安全的很好保障。第二类,因为国家对农业有些扶持政策,有些要运用国家政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就会做有机认证,充分利用政策提高自己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三类,愿意让自己的农产品提升档次的企业和有固定消费群体的企业,比如说一些不外销的企业和生产厂家,拥有一些封闭式的消费群体,为了“特供”和“专供”来进行有机认证。

    记者:中国有机标准与国外的有机标准有哪些不同?

    薛建中:从标准来说,中国目前的有机标准,堪称世界上最严格的有机标准。我国在检测上关注两大类指标。一个是农残,一个是重金属。重金属检测出来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了,但是在农残这一项,有机标准的要求是农残不得检出。我们都知道检测设备有个检出限,只要检出来超出了检出限这个产品就是不合格的,没办法达到有机的要求,这在国际上是没有的。从管理体系来说,国际上有机农业更倾向于引导。比如,一个企业要做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第一年会提出最基本的条件,出现问题告诉其如何整改,第二年第三年逐渐加强从而让企业达到标准。而国内的标准较为严格,会要求需要认证的企业提供大量的文件和记录,在现场检查时会关注投入物来源、可追溯系统等,当这些不满足的时候认证就很难通过。

    记者:目前制约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薛建中:就我了解,目前遇到的问题是,第一,有机农业生产者的信心不足,对于有机农产品能不能卖出好价格,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没有信心。第二源于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产品的外观往往先入为主。事实上有机食品不用农药,外观就不会太好看。第三,国家对有机的推广不够,在消费者或媒体导向上来看对有机的理解还不到位。有机农业其实就是让农产品回归到最原始、最安全、最自然的状态。

    以小麦为例,一亩地正常操作的话产量在1200市斤左右,好的可达到1500-1800市斤左右。但是不使用化学投入物、农药的话产量马上会下降,可能只有几百斤,而且相对投入比较高。这就大大增加了有机生产的成本,同时提高产品价格。有机认证市场上最大的问题是,通过有机认证的企业在销售上存在难度。从消费者角度看,小麦外观一样,甚至有机小麦外观还没有常规的小麦好看。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对如何界定是否有机产品产生疑问,这种信任度的取得也是制约有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者:您觉得国内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薛建中:我国农业长久以来都是小农经济,只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往往不考虑农业的安全问题。在过去,环境和技术决定产品是安全的;如今,生产者只是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而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投入添加剂,非主观地造成产品不安全。但是我们也说,有些食品安全的问题不是生产者的错,而是消费者的取向导致的。例如“瘦肉精”问题,消费者愿意吃瘦肉,导致了生产者投机取巧使用“瘦肉精”,这就是市场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而带来的畸形发展。

    如今农业发生了转变,人们开始讲究吃好和吃得安全,有机农业恰恰迎合了这一点。有机农业是目前情况下较为安全的农业。所以有机产品的认证就很必要,对消费者起到了引导作用。就我看来,随着以后消费群体的扩大,有机产业会得到更好、更为宽广的发展。

    记者:您觉得如何让有机产业走得更远?

    薛建中:第一,要让有机农业的生产者自觉遵守有机的标准。要加强对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教育,让他知道生产不安全的产品危害的是我们的子孙,而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第二,国家应当引导消费者,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农产品是安全的。现在的城里人不知道农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所以对他们的消费引导也很关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