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召开“奶粉进药店座谈会”,制定了药店销售奶粉的“路线图”,第一步将以北京和江苏为试点。
据悉,“奶粉进药店座谈会”上出现的奶粉企业包括雀巢、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伊利、圣元、贝因美等,而药店渠道销售则包括了华润、金象、嘉事堂、国药等知名药品连锁企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透露,计划从2013年到2015年的两年半时间内,完成初步奶粉进药店发展三个阶段:从今年10月至明年春节,完成北京和江苏试点,其中北京将有20家药店设奶粉专柜。春节后,在试点的基础上,选择100个消费能力强的城市扩大试点,完成1万家店的投放。到2015年,再投放1万家,扩大到400个城市。据介绍,此次进入药店的奶粉将由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统一采购、配送,并采用自动售货机(ATM)作为终端。“这一道把关很严格,由采购方首先保障奶粉来源,再加上配送方,销售全部由机器统一管控,包括药店的管理人员都碰不到货。”许京介绍。
消费者期待“质”变
□ 大 山
药店卖奶粉,在国外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都不算新鲜事。欧美国家推行奶粉在药店销售,主要原因是把奶粉质量安全放在与药品质量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而不是因为药店看起来比超市更有安全感和可信度。目前我国奶粉销售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超市、母婴店和网络,这次开拓药店渠道,对消费者来说,方便快捷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要保障商品的质量和安全。
有业界人士表示:药店运营模式不同,价格方面恐怕不具优势。同时,由于奶粉品牌众多,分段销售且包装较大,对于场地要求较高。但是,这些因素显然不能阻止奶粉进入药店的脚步。在江苏,一些非医保的药房已经开始出售奶粉。因为近年来奶粉行业不断曝光质量安全事件,消费者对于质量安全的重视度明显高过对其他的要求,而药店卖奶粉,迎合了消费者的这方面需求。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等待批复。方案提出,要在未来5年内将乳粉企业总数整合到50家左右,逐渐培育形成3-5家年收入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这条消息与药店卖奶粉的消息一起,的确能给人传递出政府层面对食品安全特别是婴幼儿食品安全不断重视的讯号。如果能以此为切入口,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部门加强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全社会共同严把质量关,给消费者带来不光是感官上的变化,这些动作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必然能够重整国产奶粉行业,重塑消费者对奶粉产品质量的信心。但是,如果只是作面上功夫,企业还是那个企业,奶粉还是那个奶粉,仅仅换个名称、换个销售点,那么,“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只能让消费者反感和失望。
药店卖奶粉是形式上的改变,消费者更期待“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