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礼,又叫“茶银”,是聘礼的一种。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称,即订婚时,男家除送如意压帖外,要回送几缸绍兴酒。婚礼时,还要行三道茶仪式,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莲子、枣儿,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后,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饮。这是最尊敬的礼仪。
茶礼的另一层意思是以茶待客的礼仪。我国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最常见的礼节。早在古代,不论饮茶的方法如何简陋,但它已成为日常待客的必备饮料,客人进门,敬上一杯热茶,表达了主人的一片盛情。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富贵之家或贫困之户,不论上层社会或平民百姓,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细茶粗吃 粗茶细吃
在华北、东北,老年人来访,宜沏上一杯浓醇芬芳的优质茉莉花茶,并选用加盖瓷杯;如来客是南方的年轻妇女,宜冲一杯茶叶淡雅的绿茶,如龙井、毛尖、碧螺春等,并选用透明玻璃茶杯,不加杯盖。如来访者嗜好喝浓茶,不妨适当加大茶量,并拼以少量茶末,可做到茶汤味浓,经久耐泡,饮之过瘾。如来客喜啜乌龙茶,则用小壶小杯,选用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招待贵客。如家中只有低级粗茶或茶末,那最好用茶壶泡茶,只闻茶香,只品茶味,不见茶形。以上就是所谓“细茶粗吃,粗茶细吃”的道理。
浅茶满酒
我国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有逐客之意。泡茶水温也要因茶而异,乌龙茶需用沸水冲泡,并用沸水预先烫杯;其他茶叶冲泡水温为80—90℃,细嫩的茶末冲泡水温还可再低点。敬茶要礼貌,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飘浮一层泡沫和焦黑黄绿的茶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双手托盘,至客人面前,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饮茶中,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的功效。总之,我们待客敬茶所遵循的就是一个“礼”字,我们待人接物所取的是一个“诚”字。
谢茶的叩指礼
当别人给自己倒茶时,为了表示谢意,将中指跪在桌上,用食指轻叩桌面几下。这在我国的社交场合中是一种常见的礼节。传说乾隆微服南巡时,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也微服前往茶楼护驾。到了茶楼,也就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地装模作样寒暄一番。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壶给这位知府倒茶,知府诚惶诚恐,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来个“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忙用手指叩桌子表示以“叩手”来代替“叩首”。之后逐渐形成了现在谢茶的叩指礼。
敬茶的平等心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大画家郑板桥去一个寺院,方丈见他衣着俭朴,以为是一般俗客,就冷淡他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顿感此人谈吐非凡,就引进厢房,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经细谈,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时,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后,这个方丈再三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思忖了一下,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满面,连连向郑板桥施礼,以示歉意。实际上,敬茶是要分对象的,但不是以身份地位,而是应视对方的不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