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8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外国人喝茶趣谈(一)

□ 李同成

    喝茶起源于我国,我国人喝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之一就是茶。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被列入开门七件事之一,可以看出喝茶的重要。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客人进门,主人即送上一杯香气扑鼻的茶水,边喝茶边谈话,显得轻松愉快。

    饮茶的风气在我国历史悠久,传说,在公元前,南方的吴国国君在宴请大臣时,喜爱让大臣喝酒,有一个叫韦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国王就让他以茶代酒。从这以后,国王便以茶待客。到了唐代,饮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相传,这种习惯还与佛教相关。在公元713年年间,庙中的和尚在坐禅时由于时间长,爱打瞌睡,老和尚就让他们饮茶,以提精神。从此,这个办法流传到了各地。再有公元780年,唐朝有一位茶叶专家、后被人尊为“茶圣”的陆羽,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在宋朝,皇帝宋徽宗用茶宴招待大臣,亲自下手煎茶;清朝皇宫内不仅宴会用茶,而且还用茶款待外国使节。

    随着人类的交往,中国的茶叶走向世界。我多年生活在国外,先后在捷克、俄罗斯、黎巴嫩和利比里亚大使馆工作。我发现在外交活动中必须有茶,各国外交官一边品茶一边谈论喝茶的好处,并介绍他们国家喝茶的情况,谈得津津有味。我现将在国外所见所闻,撰成小文,与各位读者共享。

    日本人饮茶有悠久的历史,有的人家设有茶室。人们每次聚会,主人要在茶室门口迎接,客人经过门时,要先用门口旁边石臼中的清水洗手,然后脱鞋,进入茶室,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主人开始煮茶。主人泡好茶以后,敲钟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在门外,向客人道别。

    印度人喜欢饮用马萨拉茶,其制作方法是在红茶中加入姜和小豆蔻。虽然马萨拉茶的制作非常简单,但是喝茶的方式却颇为奇特。茶汤调制好后,不是斟入茶碗或茶杯里,而是斟入盘子里,不是用嘴去喝,也不是用吸管吸饮,而是伸出舌头去舔饮,故当地人称之为舔茶。

    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他们先在茶壶里将茶泡上 ,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随各人习惯,调上浓淡不一的味道。有客人来时,茶壶里的浓茶一倒,开水一冲,再在茶中加入果酱或蜂蜜,冲成果酱茶,即可尽情而饮。

    蒙古人几乎餐餐喝砖茶,这种砖茶是一种制成块状的茶,沏时敲一小块放入锅内加水煮开,不能简单地用开水沏泡,这种茶加一些盐和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

    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看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不过不是中国式的,而是欧洲风味的。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把习惯也带了过来。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凉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体现出中国茶需品味的价值,少了温馨和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作者小传

    李同成,1930年生,山西省翼城县人,曾就读于外交学院。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我国驻捷克斯洛伐克、俄罗斯、黎巴嫩、利比里亚大使馆一秘、政务参赞、临时代办,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辑。

    著作有《深宫秘战》、《官场舌战》、《千古冤案》、《超级大国的没落》、《凄凉的贝鲁特》、《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微妙关系》、《毛泽东评〈资治通鉴〉释义》和《在异国星空下》,在全国3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上百篇文章。

    1993年在外交部创建了外交笔会,任常委副会长,组织大家撰写了几千万字的文章,并主编了关于外交题材的丛书八套,共40多本,现任外交笔会顾问。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