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具有其他生产资料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此,种子生产对保障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四川省是传统的制种和供种大省,其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及供种能力都位居全国前列。在种业发展过程中,四川省始终把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作为种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证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政策支持 营造发展环境
种子研发具有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的特点,所以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配置优良的种业基地往往是发展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提高种业发展水平,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编制了《四川省现代农业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2年)》,将制种基地建设列为发展支持重点,启动了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连续三年,每年在7个区县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核心基地1.2万亩。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勉两年来两次率领省农业厅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专题调研种业发展,并深入种子生产基地,研究分析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四川省积极争取各类良繁基地资金,累计约2亿元用于良繁基地建设。2012年启动种业提升工程,新增190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增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工程等项目,预计财政年均投入基地建设总资金达1亿元。仲衍、川农高科、国豪、金卓农业等省内龙头企业正逐步加大投入。
绵阳市安县重视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发展制种大户。该县连续几年来都出台了《关于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见》、《关于表彰奖励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以及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发展种植业(包括制种)。每年专门对粮食生产(制种)中做出了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设“丰收奖”5个、设“种植大户”10个,对获得“丰收奖”的单位奖现金10000元,对获得“种植大户”的农户奖现金5000元,通过建立奖励机制,该县制种大户不断增多。
规划引导 促进产业集中
通过科学布局制种基地,推进种子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四川省建立起了以成都、绵阳、德阳及眉山为核心,泸州、巴中、遂宁等为辅助的杂交水稻制种优势保护区及凉山州为核心的杂交玉米制种优势保护区,通过政策优惠、资金补助等方式引导大中型种子生产企业向种子生产优势区域集中。成都邛崃市目前正按照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以牟礼、冉义、高埂、固驿为核心的“水稻规模种植(制种)基地”示范基地,3年内将新建设高标准农田4.5万亩,水稻种业基地总面积将超过8万亩,成为四川省连片高端种业基地规模最大的区(市)县。同时在冉义镇启动了邛崃冉义种子生产加工基地(成都市种子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计划投资约20亿元。通过引进种业企业入驻,并配套水稻制种基地,力争到2015年发展水稻高端种业基地5万余亩,带动周边(市)县发展高端种业基地发展。
监督管理 维护生产秩序
四川省建立了严格制种准入制度,由制种基地县对从事制种的企业的生产许可证逐一进行审核,对生产许可证上注明的品种、地点、有效期等项目从严把关,统一规划,按照一乡镇一企业的原则安排分配制种区域,避免撬抢基地行为的发生,同时依法查处并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和不按照种子生产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种子的行为。建立种子生产全程监控制度,强化种子生产全过程的监管,要求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准确掌握种子生产的品种、数量、质量及地点,落实技术指导责任制,责任到人、指导到田,在抽穗扬花期密切关注各组合花遇的具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对隔离区的检查与处理。建立基地种子质量抽查制度。常年在种子生产、花检、收贮关键时期,派出专业工作组进行巡查,加强检查监管,杜绝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