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7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心有现代农业梦 身处万亩肥田中


河南平顶山市湛河区鑫业蔬菜种植合作社依托“绿色食品,有机蔬菜”为枢纽延伸发展多元化生产经营,建起了占地300亩的高效蔬菜温棚,蔬菜种植全部采用有机肥料,不打农药。目前主要种植番茄、紫茄子、茄瓜、礼品西瓜、甜瓜等20多个品种的精品蔬菜瓜果。图为该社员工在培育西兰花种苗。 刘迎旭 牛智广 摄

 

葡萄做“美容” “貌美”价也高 

  这些天,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供销合作社美人紫葡萄合作社种植的“美人紫”葡萄非常畅销,葡萄园内,经常有客人慕名前来尝葡萄。翠绿的“醉金香”、紫色的“夏黑”……客人纷纷评价“好吃”。“美人紫”葡萄究竟有何种植秘诀,口感如此好,卖得如此俏?美人紫葡萄合作社理事长沈月芳笑着说:“我给葡萄做了牛奶‘美容’!”

  笔者走进连片种植的葡萄园里,看到几个工人把一罐罐牛奶搬运下车,抬到各个滴灌点,通过滴管,将牛奶输送至每一株葡萄的根系部位。据介绍,葡萄“喝”的牛奶只是用市面在售的普通奶粉调配而成,只不过牛奶要事先经过3天的发酵期,待彻底发酵后,再经过人工初步过滤、机器精细过滤等环节,按比例配置成牛奶液,然后由工人们喂给葡萄“喝”。

  据沈月芳介绍,葡萄并非从小到大都要“喝”牛奶,而是在成熟前一个月,也就是转色时期,平均每天“喝”3至5次牛奶,相当于给葡萄做“美容”,这样一来,葡萄的色光特别好,等成熟后,口感也更好。

  给葡萄“喝”牛奶并不是沈月芳凭空想像出来的。她说,今年3月,一位台湾农业教授曾来“美人紫”葡萄园内考察葡萄种植情况,特别为她支了一招——台湾出产的水果鲜甜,不仅是当地的气候、种植技术等因素,不少果农还给水果适时“喂牛奶”。沈月芳记下了教授的建议,并咨询了当地的农业部门,得到“可以尝试”的建议后,她就给400多亩葡萄在成熟前突击“喝”了牛奶。

  那么,给葡萄“喝”牛奶会不会太奢侈?沈月芳算了一笔账:平均下来,每亩葡萄每天要喝掉六七公斤的牛奶;总体看来,每亩投入牛奶的成本大约是400多元,这样,今年至少要增加16万元左右的成本。虽然成本高了,但葡萄的质量却好过往年,而且葡萄还卖出了好价钱,比市面上一般的葡萄每斤高出10元左右。用沈月芳的话说,这也是“美人紫”作为萧山惟一一个“浙江省葡萄标准化栽培推广示范园区”应该起到的表率作用。                   

 (方贤满)


循环养殖  谱写“致富经”

  在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的养殖圈里,熊海清的养殖年头不是最长的,只有三四年时间;销路不是最广的,最远只销到武汉、黄石;产值也不是最高的,几年下来种植水稻、养殖生猪的总销售额也只有几十万元。 但他的养殖理念却处在先进之列,“发展养殖,最关键的问题是提前做好防御工作,确保养殖产品的营养和卫生。”

  1999年,40岁出头的熊海清在粮管所工作时,就萌发了循环养殖的念头,但因资金、土地等问题,他的愿望始终未能付诸实践。2001年下岗后,为了生计,熊海清陆续做过各种小生意,但循环养殖梦却并未割舍,按他自己的话说:“我一直在为循环养殖做准备,循环农业的趋势势不可挡。”

  2009年,熊海清终于出手了。在市、区供销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下,他将小儿子熊斌送到鄂州市多家猪场学习生猪养殖。年轻人都想去外面闯闯,可是猪场的活又脏又累,而且还要住在猪场里,一开始熊斌很不情愿。后来见父亲那么坚持,熊斌也想试试。学成后,他先后按照供销合作社提供的科技养猪资料、光碟,对家里的猪圈以“150”模式进行改建,并当年试养1000多头。

  将儿子送出去后,熊海清也南下“取经”去了,他带着区供销合作社为他开出的生猪市场销售清单,逐家单位走访,与30多家超市签订销售合同。

  “2009年10月的一天,我上网看到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讲述了一位70岁老教授养猪的故事,于是就千方百计找到这位老教授,并到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向他讨教。老教授很热情,让我跟着他在他的猪场里学习了一个星期,还带我到他徒弟的养猪场参观学习。正是那次学习,为我后来养猪打下了坚实基础。”熊海清介绍说。

  熊海清10多年的循环养殖梦,终于要实现了。学成归来的父子俩,在养殖过程中始终贯穿循环“真经”——“种植的水稻经加工后,剩下的米糠就运到猪场,配制猪饲料,生猪的排泄物直接进沼气池,沼渣、沼液撒进鱼塘,整个流程下来,没有半点废弃物,全部都利用了。”说起自己的循环养殖,熊海清一脸兴奋。

  “熊海清家猪场的猪,都是用饲料加土办法结合喂养的,肉质蛮好,吃起来特别香,在我们这里很俏。”一位前来买猪肉的婆婆说。

  熊海清的循环养殖才刚起步,目前还难见较大盈利,但这丝毫影响不了他逐梦的热情。“有机会的话,我想在城里开家专卖店,让城里人也吃上我养殖的猪肉。我还想成立合作社,带动周边乡亲一起致富。”

    (陈庆跃  戴曾婕  陈军)


科学种植 打瓜喜获丰收

    “看样子,今年是一个丰收年,依目前长势,我社打瓜种植基地第一批投入生产的瓜地可产打瓜子2万余斤。”蹲在瓜地中央、手举打瓜的安徽省宿松县许岭供销合作社主任王亚群脸上绽放出微笑。

    近日,笔者来到许岭供销合作社宏源瓜子专业合作社打瓜种植基地,微风中飘来一阵阵瓜香,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片绿茵茵的打瓜禾苗,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打瓜,在烈日照射下,遍地的打瓜十分抢眼。

    “今年由于播种期天气好,温度适宜,瓜苗生长发育良好健全正常,没有出现天气雨水不好影响瓜苗生长和毁损情况。”在实验基地,王亚群说:“在改变土壤结构上,今年我社结合当地打瓜土质生长环境和养分需要,采取了一些措施,从当地养猪和养鸡场购进一批农家肥,为瓜苗生长夯实了基础。”

    前几年,由于宏源瓜子专业合作社对种植打瓜在选地、整地、选种、施肥、定苗、整枝、病虫害防治、采摘等方面科学施种管理经验不足,不是种子发芽不全、瓜苗发育不良、或施肥不当禾藤肥瘦不均,就是天气不好,雨水多禾苗淬死,“结果”不是很理想。

    今年,为提高打瓜科学种植水平,该社专门设立了打瓜科学种植宣传栏,从如何选种、播种、施肥、管理到采摘图文并茂,一目了然。还聘请县种植业局农技专家就打瓜种植举办了培训班,实现了实践与理论上的对接,弥补了专业合作社社员科学种植上的“短板”。据许岭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介绍,该社从当地宏富村农民手中通过土地流转过来的147亩打瓜地,预计今年亩产瓜10000斤-15000斤,亩产瓜子160斤-250斤,喜获丰收。

    “近期的一场雨水,对打瓜后期生长、特别是对瓜藤强筋壮骨及瓜子粒满肉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8月中旬可开始采摘。”专业合作社的陈小伟师傅说。

    据悉,宏源瓜子专业合作社计划把打瓜捣碎除瓤取籽晾晒干后,不仅将“香菲牌”打瓜子销往县内外市场,还准备购买一套设备,新上一条打瓜加工生产线。同时,派人外出培训学习,把打瓜皮加工成当地餐桌上抢手的绿色食品。

    “延伸该产业链条,不仅让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增加收入,而且不浪费资源,做到合理利用,将来8000亩打瓜种植基地连片开发成功后,把瓜皮制成‘腌菜’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何乐而不为!”王亚群对宏源瓜子专业合作社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王会光)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