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7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蒋氏蜂园 酿造甜蜜事业
——记“江苏省第二届百佳农产品经纪人”获得者蒋庆平
□ 本报驻江苏记者 王 丹 通讯员 程 杰

 

人物名片: 

  蒋庆平,江苏省扬州市珠湖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8年,在江苏扬州、高邮市供销合作社的支持和指导下,蒋庆平联合120余户蜂农成立了扬州市天然养蜂专业合作社,专为养蜂户引进养蜂采蜜新技术,提供技术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并帮助他们收购、加工、销售蜂蜜。2010年,蒋庆平联合全市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扬州市珠湖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联社,为合作社成员搭建了更加通畅的销售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联社在市区已设有5家直营店,蜂产品品种也从最初的油菜蜜、洋槐蜜、蜂花粉、蜂王浆几个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30多个品种。同时,蒋庆平还给自己的蜂产品注册了“蒋氏蜂园”商标。

  从一个供销合作社职工到省级百佳农产品经纪人,从四处奔波流动养蜂年收入仅几万元到组建蜂业合作社年产值超5000万元,蒋庆平16年潜心养蜂,并把这份常人看来很辛苦、很枯燥的行当,演绎成甜蜜的事业。

  记者一行走进位于江苏省高邮市蝶园广场北侧的“蒋氏蜂园”销售门市部,只见门市部内的陈列柜里摆满了各种蜂蜜,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香。“这里的30多种蜂产品全是我们合作社自产的,不仅质地纯正,而且绝对原生态。好的蜂蜜色泽自然,质地浓稠,吃起来口感甜润,还伴有淡淡的花香。”采访中,谈起自家的蜂蜜,刚刚获得“江苏省第二届百佳农产品经纪人”称号的蒋庆平如数家珍。

  1997年,蒋庆平开始学习养蜂。要养殖好蜜蜂,并能产出优质的蜂蜜,技术是关键。为了学好养蜂技术,蒋庆平订购了许多相关的科技书籍,一有时间就仔细研读、细细揣摩。他还自费参加了中国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学习,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大专文凭。通过看书、上网自学、请教专家,蒋庆平现在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养蜂秘诀。

  蜂蜜是香甜的,养蜂却是辛苦的。花开到哪里,蒋庆平就带着蜂箱“追花逐蜜”跟到哪里。十多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各地。蒋庆平凭借着自己的辛劳,将养殖规模从最初的几十箱发展到现在的几百箱,蜂蜜产量也逐年递增。同样,他也从最初的“门外汉”变成了养蜂的行家里手。蒋庆平告诉记者:“养蜂这个行当比较辛苦。整天与蜜蜂为伴,风餐露宿、四处奔波不说,长期野外作业、单调枯燥的生活,普通人难以忍受。再加上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被破坏,天气难以预测等因素,现在养蜂人越来越少了。”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单打独斗必将被市场淘汰。要靠养蜂致富,就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十几年的养蜂经历让蒋庆平深刻领悟了这个道理。2008年,在扬州、高邮市供销合作社的支持和指导下,蒋庆平联合120余户蜂农成立了扬州市天然养蜂专业合作社,专为养蜂户引进养蜂采蜜新技术,提供技术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并帮助他们收购、加工、销售蜂蜜。2010年,蒋庆平再次实施“强强联手”战略,联合全市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扬州市珠湖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联社,为合作社成员搭建了更加通畅的销售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联社在市区已设有5家直营店,蜂产品品种也从最初的油菜蜜、洋槐蜜、蜂花粉、蜂王浆几个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个品种。同时,蒋庆平还给自己的蜂产品注册了“蒋氏蜂园”商标。

  “刚开始时没有什么经验,只养了二三十箱,约100多万只蜜蜂,每年收入只有四五万元左右。现在,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共有5000箱,约5000万只蜜蜂,年销售达7000多万元,带动1000多户相关产业链上的农户走上了甜蜜的致富路。”蒋庆平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的蜂蜜产量在200吨左右,争取在两年内增加到500吨。另外,合作社还将不断推出更多的蜂蜜产品,做大做强这一甜蜜产业。

  虽然养蜂之路充满了艰辛和风险,但蒋庆平始终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蒋庆平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更多的村民走养蜂致富之路,让更多市民品尝到真正“新鲜纯正、优质安全” 的蜂产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