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赵州和尚之后,由于他的禅风的巨大影响,形成了一个有名的公案——“赵州茶”,与此同时的还有“云门饼”。历史上并称“赵州茶”、“云门饼”。
自净慧长老创办柏林寺首届生活禅夏令营至今,已经过去整整20个年头了。每年的生活禅夏令营,有一个最受欢迎的项目──“柏林夜话”。在夏季有点凉风的夜晚,在观音殿前空阔的广场席地而坐,手中捧着墩厚朴实的白瓷茶杯,义工提着大铜壶一路斟过来。在蝉鸣声中,在月光下,在禅师开示的语声中,饮一口温暖香醇的茶,多少人从这一杯茶开启了对生命自身的觉照,多少人从这一杯开始了对茶道终生的追求……每一次“柏林夜话”,都可以听到净慧长老智慧又亲切的开释,对于“茶禅一味”,长老也有一番深入浅出的见解:
“我们在喝茶的时候,它的温暖也好,它的味道也好,不管你怎么说都说不出来,禅的味道跟这个味道是一样的,也是说不出来的。说出来了的都不是它本身,都是一种描述,描述它说我现在手上抓着一块冰棍,大家不管哪一个人都不会觉得手上凉,说现在在喝开水,大家也不会感觉我们的嘴里有一种热的感觉。所以,茶的味道也好,禅的味道也好,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禅茶有时候被人们说成一味,大概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禅茶一味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感受。我们有许多的老营员,也有许多的人虽然没有参加过夏令营,也经常到柏林寺来,还有的虽然也没有来过柏林寺,也没有参加过夏令营,但是经常阅读。赵州茶这个典故,和赵州是不是产茶这个问题,完全是两码事。赵州这个地方,由于它受到气候的影响,冬天比较寒冷,在北纬17°的位置就不适合茶叶生长,所以它自古以来就不产茶。但是饮茶之风应该从唐宋时期到现在,南北都有,不受地域和气候的限制,特别是在寺院里。
饮茶的风气在唐宋时期很普遍,我们打开禅宗的语录,像‘吃茶去’这样的话题不仅仅是赵州和尚说过,其他的禅师也说过。并且在《宗镜录》上面有记载。就是说修行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是什么呢?或者说是修行到这最后的两个阶位,就是‘等觉’、‘妙觉’那两个阶位的时候,那个境界是什么呢?让人说不出来,那就是很高的境界了。所以说这个禅茶一味,它是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渊源的。别的禅师也都说过‘吃茶去’,但没有形成一种风气,没有留下一个公案,或者说有那个话,但是没有那样的故事情节好让我们去理解,唯独赵州禅师在他的语录里面留下了有关‘吃茶去’的这个公案,有比较具体的故事,或者说是具体的交流过程。这个交流过程是有三个人,一个是曾到,一个是不曾到,一个是寺院里的院主,就是当家师。这三个人物,出现在这个公案的交流过程当中。
这则故事是这样: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请问赵州和尚佛法,赵州和尚就问他:‘来过吗 ?’他当然不是用这种大白话来问,而是:‘曾到否 ?’‘不曾到。’‘吃茶去。’等一会又来了一位出家人,也是来向赵州和尚请问佛法,赵州和尚同样是问他:‘曾到否 ?’‘曾到。’‘吃茶去。’当时站在赵州和尚旁边的观音院的当家院主,他在参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有一点不解,便向赵州和尚请问,他说:‘和尚,不曾到的吃茶去,曾到的也叫他吃茶去,这两个人的情况不同,就不能用一种方法来接引。’赵州和尚马上就呼唤这个院主的名字,院主就说‘我在’,赵州和尚还是那句话:‘吃茶去。’三个人三种不同的情况,赵州和尚一律用‘吃茶去’来回答。
这个公案从唐朝到现在流传了一千多年,有多少人来参这个公案,有多少人来理解这个公案,有多少人来揣摩这个公案,可以说无法估计。这个公案有几个地方可以思考:一个是“吃茶去”它本身的意思是什么,或者说它本身意味着什么。第二点,这三个人三种根基,三种情况,赵州和尚都一律以‘吃茶去’这种方式来接引,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第三,就是在这个句子上,这个句子究竟是鼓励我们去做什么还是活好当下,有日本人提出这个问题,也有韩国人提出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所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三点。当然,这个公案有多方面的思考空间,我仅提供这三点,作为大家在认知的层面去思考。
关于这个‘吃茶去’的句子,我记得去年,有一位日本茶道界的老前辈,也是一个茶道组织有名的领导人,一位老先生,他就为这件事走到柏林寺来,他来的目的呢,是想了解柏林寺的具体情况,比如说柏林寺的环境,殿堂建筑啊,看柏林寺是否有像日本现在所保留的那种茶寮。所以当时他就给我提出来,他说赵州和尚叫了三个人都吃茶去,这个‘去’字,去到哪里?你们这里还有没有当时留下来的历史的记载传说?当时的茶寮在哪里?后来我就跟他说,我说根据我的理解,所谓的去和来,它的意义是一样的,比如我们说‘如来’,有些经典上面就说,也可以叫‘如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去体会‘吃茶去’这个‘去’,它不可能是空间的转移,它是当下的,这个来和去不能在字面上去理解,因为禅也好,茶也好,它的境界都是当下的一瞬间,这个当下的一瞬间,无来无去,也没有来也没有去,有来有去那都是到了第二念了,不是当下一念。所以那位老先生说:‘哦,我几十年都在揣摩这个问题,我总觉得柏林寺或者古代的观音院是应该另外有一个地方,所以赵州和尚叫他吃茶去。’
韩国学者更干脆,把这个‘吃茶去’就改为‘吃茶来’,因为外国人对用字这事很认真,究竟是‘来’还是‘去’呢?因为当时赵州和尚所说‘吃茶去’,他是以茶来表示佛法表示禅机。特别是讲到禅机,‘机’是什么东西呢?你碰一下就开了,那才是机。机关机关嘛!你手碰一下就到位了,碰一下就完成了,它没有来去的。我们大家如果把这一杯茶重新拿来品尝品尝,看看这个茶的味道,是不是当下的,不落第二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