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又见到早市上在卖嫩绿的瓠子瓜,长圆棒棒上长着一层白嫩嫩的绒毛,煞是可爱。
还记得当初住胡同的时候院子里也有一颗瓠子。每年入夏,浓绿的藤架上爬满了大大的心形叶子,不仅使整个院落都弥漫了凉爽,也让烈日下的青砖灰瓦充满了勃勃生机。入夜时分,雪白的瓠子花开了,那素雅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宁静的夜色透着惬意。过几天,藤架上白花凋谢处,枝叶间窜出了一个个表面上挂着一层乳白色绒毛的小瓠子,羞答答地躲在浓绿的叶子后面,淘气地和藤架下乘凉喝茶聊天的人们捉迷藏。天气转凉,翠绿的瓠子也渐渐长大,外形酷似葫芦,只是中间没有亚腰,也比葫芦细,比葫芦长。这可是做糊塌子的上品呀!
从藤架上绿叶间摘下两个一尺来长胖乎乎的瓠子清洗干净,用礤床礤成细细的丝,放在盆里,和上面粉,再打上两个鸡蛋,加些清水用筷子拌成浓稠的糊。微火烧热了饼铛,点上几滴素油,擓上一勺面糊薄薄地摊成一张大饼。随着刺啦刺啦的响声,一股焦香中混合着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整个厨房都弥散着瓠子特有的清香气。过上一两分钟用铲子一翻,刚烙好的一面焦黄间隐约可见清嫩的绿丝,稍等片刻,再一翻,一张糊塌子就烙好了。
烙好的糊塌子如果就这么直接有些可惜,因为还没蘸佐料呢。糊塌子要蘸特定的调料,这可是吃这口儿的点睛之笔。真正的吃主儿小料不全不吃,再简单的吃食也不能将就。
这调料做起来倒也容易,就是把大蒜放些盐捣成蒜泥后用凉开水一激,然后兑上鲜美的酱油,再点上几滴香油就齐了。不过这里也有个诀窍,就是这“凉开水一激”,倘若缺了这一步,直接用酱油冲,调出来的蒜汁就不辣也不爽利。
热气腾腾的糊塌子蘸上这爽利的酱油蒜汁,咬上一口,热气挥发出蒜香,蒜辣激发出瓠子的清爽,鲜美浓郁的酱油又与这蒜香和瓠子香相得益彰,外脆内软中糊塌子特有的甘甜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简单的吃法也可以吃得讲究,吃出精细。
糊塌子做起来方便,吃起来别致,是深受北京城里老百姓欢迎的美味。不过在饭店里却很少有卖的。即使有,也远没家里做得好吃。道理很简单,吃糊塌子讲究现烙现吃。吃的就是个柔软的口感和那份滚烫的热乎劲儿。如果放凉了变硬变皮,没了香气,口感和现烙的完全是两回事。外面饭馆供不上那么多客人的嘴,所以吃这口儿必须得在家做、在家吃。那热腾腾的吃法放松的不只是口舌,还有人的身心。只有在家才吃得是味儿。
用瓠子做糊塌子是老北京的经典做法,现在许多人不知道了。相对来说现在用西葫芦更普遍,也许是因为西葫芦较之瓠子更容易买到的缘故。西葫芦的汁液比瓠子多,和面的时候可以不加水,用西葫芦做出的糊塌子口感比瓠子少了点醇鲜,多了份清爽,味道也挺不错。其实做糊塌子的材料还有许多种,比方说可以用鲜嫩的桑叶或者紫苏叶,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甚至可以把雪白的槐树花漂洗干净了和在面里,那淡淡的清香,更是别样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