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道针对管理者的小试题。飞机因为故障迫降到了海边,没人知道准确位置,和外界的联系也完全中断。幸存者有什么呢?飞机残骸、仅能维持2天的水和食物、一些易燃物。另外,大海边有座郁郁苍苍的高山,目测来回需要2天时间。条件就是这些,作为幸存人员之一,应该怎么办?
有管理者建议应该尽快组建一个小团队前往高山顶放火报警,有人建议去海里捕猎,有人建议去山里觅食,有人建议用残骸制作净水装置,有人建议赶紧伐木建房。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种选择都有自己的道理,也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特色:立即行动,且大部分CEO都愿意去山顶放火。
还有另外一种选择,由于看似被动,因而常常被管理者忽略,那就是原地修养,静观其变。
原地修养,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甚至比前面的选择更加合理。因为飞机失事之后,肯定会有后续的救援。前两天够吃够喝,和飞机残骸呆着一起,做好必要的防护,晚上太冷就点火取暖。去山上放火、去海里捕鱼,都可能会遇到未知的危险。
很多管理者并不认可以静制动的策略。因为这样的选择也有危险,如果两天之后救援没来怎么办,届时没吃没喝,再想行动也晚了。为什么不先行动起来,做最坏的准备呢?
选择动,还是选择静,都有道理,都有风险。事先没有正确答案,事后也没有补救方案。管理者要做出的决策,大多是这样的两难选择。
例如,IBM近期公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盈利表现不及预期,预计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6000到8000人,接近总员工数量的2%。裁员,对任何企业都是伤筋动骨的大动作。对IBM这样的老江湖,行动之前肯定权衡了利弊,不可能是心血来潮的幼稚行动。
而霍尼韦尔2008年下半年深陷经济危机之中,当时的CEO高德威并没有采取最容易想到的裁员措施,而是让员工停薪休假。通过员工停薪休假、降低投资回报等小动作,来平衡客户、投资者和员工三方的利益,一直坚持到了2010年的经济复苏。
是动是静,动静之间如何权衡,德鲁克用外科手术为例,给出了决策的三原则。能够自愈的时候,就不要手术,以静制动;病情严重的时候,要立即手术,以快打慢;病情不明的时候,要权衡机遇与风险。
德鲁克虽然没有给出如何决策的秘方,世间也没有这样的秘方。动静之间的权衡,是管理者的宿命和挑战。无从逃避,唯有面对,才能在失败中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