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等不断完善,新型农民群体日益扩大,各种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多。然而,农产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金融网点不足、结算手段落后的困境逐渐显现,对于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为此,山东费县农村商业银行在农产品交易市场首创“便民金融服务点”,网点工作人员能够在临时服务点直接为收购商和种植户办理非现金结算业务、推广电子金融机具、办理电子银行业务,彻底改变以往收购商到银行取现金支付给种植户、种植户再去银行存钱的不便局面,真正实现了银行和客户购销的“双赢”。
深入调研 确立服务模式
按照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提出的“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的战略部署,费县农商银行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农村调研,全面了解当前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广大专业种植户的资金结算需求,结合农副产品购销的季节性特点,确定了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的工作思路。在农产品交易地附近,依托助农服务站或租赁房屋,现场连接宽带将电子银行产品办理设备与行内系统连接,使网点工作人员能够在便民服务点直接为收购商和种植户办理银行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开立、转账支付以及银行卡短信通客户签约等业务。
强化宣传 提升认知度
费县农商银行利用辖内农村居民每五天逢一个集日到乡镇集市交易产品、购置生活物品的有利时机,制定《“金融大集”实施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金融大集”产品集中宣传月活动。抽调工作人员,制作宣传车,印制金融业务、金融知识每天分成两个宣传组奔赴两个乡镇农村大集,现场发放宣传资料、组织业务人员、面对面宣讲、手把手教会等方式广泛宣传推介费县农商银行电子银行产品优势和“便民金融服务点”的服务范围。
通过“金融大集”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50000余份,接受客户咨询9000余次,送出各类礼品10000余份。让广大客户可更准确、更详尽地了解农商银行各项业务,掌握电子银行产品的办理和操作流程,真正将各项金融知识送到了农民身边。
量体裁衣 设计服务方案
费县胡阳镇是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生产基地,建设了高效农业产业基地,种植面积约7000亩,夏季收购金额达2.1亿元,日均交易额达240万元。毗邻胡阳镇东侧的方城镇是全市瓜果生产重点乡镇,全镇早春大棚西瓜、甜瓜1万亩,日资金流量300多万元。收购旺季,众多的商贩从银行取出大量的现金收购瓜果,种植户手拿大把现金跑到银行去存款,以致现金“大搬家”。
鉴于金融服务点的临时性和农产品现场交易资金结算的实际需求,该行依托“农金通”办理代收代付业务,提供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短信通、农民自助服务终端、POS机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供客户选择。通过与客户的充分沟通,最后确定了“收购商户通过手机银行支付货款,种植户开立银行卡并通过短信通获知收款信息”的营销方案,让老百姓感受到电子银行产品的方便实惠。
先行试点 稳步推进
根据前期调研情况,费县农商银行选择胡阳镇先期试点。2012年3月下旬,西红柿进入成熟收购季节,由费县农商银行胡阳支行设立的第一家“便民金融服务点”——胡阳镇秦家屯服务点正式运作。该服务点辐射周围9个行政村,占胡阳镇村庄总数的53%,为种植户和收购商户搭建非现金结算平台。之后邻近的西瓜种植基地方城镇也相继依托“农金通”搭建代收代付服务点3处,便民金融服务点1处,辐射21个自然村,占方城镇村庄总数的37%,为瓜农销售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5月底在“农家乐”旅游基地大田庄乡黄土庄村依托水果收购市场开通全县第3处便民金融服务点,辐射8个行政村,占大田庄乡村庄总数的47%,大田庄乡黄土庄村临时服务点日均交易金额20余万元,仅水果销售季节就增加存款600余万元。
持续开展 效果显著
破解农副产品收购现金“大搬家”难题,探索出季节性农副产品交易结算新路子。“便民金融服务点” 解决了农产品购销的即时结算需求与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缺失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农副产品收购中现金“大搬家”现象的发生,彻底解决农产品交易地现金交易量大、费时费力的问题,实现了收购商、种植户、银行的“三满意”。“便民金融服务点”的设立,使胡阳镇旺季日均减少现金收支达240万元,方城镇旺季日均减少现金收支达300万元,大田庄乡旺季日均减少现金收支110万元,极大降低了购销户的资金存取风险。
截至2013年3月末,费县农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替代率由2012年初的22.80%上升至50.92%,增加28.12个百分点,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