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7年以来,重庆市潼南县合作经济联合社充分发挥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积极参与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截至2013年3月底,已组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2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55个,股份合作社41个,社区综合服务社126个。同时,全县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各类协会6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运输、服务等六大行业76个种类,覆盖全县所有镇村,共有10.72万户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入合率”达52.07%。2012年销售总额达7.16亿多元,年税利4112多万元,入社农户分红返利达2475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农民自愿合作创办。鼓励有销售渠道、生产技术、资金实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大户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大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龙头企业牵头创办。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办。为发挥基层供销合作社在科技、信息、加工、流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潼南县鼓励基层社领办合作社。目前,基层社采取控股、参股等方式,领办了各类专业合作社17个,现有入社农户0.41万户,入社资金达0.65亿元。
村级组织牵头创办。柏梓镇郭坡村村委会,根据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土地撂荒多的实际,通过土地流转,于2012年1月成立了潼南县天方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向菜农宣传推广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介绍全国各大蔬菜市场销售行情,与农科院合作研发蔬菜新品种“春不老圆根萝卜”,亩产量8000斤以上,今年与农户签订了3000亩的收购合同,向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同时,加强蔬菜育苗、移栽、田间管理以及用肥用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指导,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安全质量标准,带动了太安、柏梓、双江、崇龛、梓潼五个镇2000家农户种植,确保了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和质量。还与重庆市天方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种植收购协议,合作社按市场价保底收购后交给重庆市天方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仅这一个品种,亩收益达6400元左右、纯利润近4000元。
社会能人领办。潼南春兰山地蔬菜股份合作社由务工返乡农民陈春兰领办。2010年她回乡从农户手里租赁土地240多亩,带领全村150多户村民种植泰国密本南瓜并套种糯玉米,当年收入30多万元。2012年,她与周边农户采取土地折价入股方式,流转土地480亩,组建春兰山地蔬菜股份合作社,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年产值达876万元,实现利税82万元,为入社农户分红返利45.28万元,收益是传统种植的4倍,村里的“荒山”如今变成了“金山”。
行业协会领办。大力支持水果、生猪等行业协会领办专业合作社,现有该类专业合作社27个,入社农户0.63万户,入社资金达1.15亿元。
二次联合联办。为推进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县社探索创建了重庆潼南绿优鲜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由重庆市农产品集团公司、潼南县合作经济联合社、潼南县帝怡蔬果专业合作社和11个加工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等13家入股组建而成。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题分析
管理运作不够规范。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的相关规定多数流于形式,缺乏约束力和凝聚力,导致了两种现象:一方面是社员对合作社领办人缺乏信任感,合作社生产经营计划难以顺利实施,突出表现在产品销售环节,产品畅销时部分社员就脱离合作社自行销售,产品滞销时要求合作社保底收购。另一方面,部分领办人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习惯于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没有严格按章程开展理事会、监事会活动,没有严格按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经营核算和盈余分配,没有严格按法律规定将国家财政直接补助的资金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给每个成员。
“空壳社”现象较突出。近年来,一些领办人出于争取扶持资金、规避税收、获得信贷支持等动机,登记注册了一些出资虚假、成员虚假、机构虚假,无实际经营活动、无财务报表等有名无实的“空壳”合作社。
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全县已登记注册的45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成员出资总额小于100万元的达328家,占到总数的72%;入社农户在100户以下的达197家,占到总数的43%。这些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小,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不规范,产品数量不稳定,导致产品规格、质量不统一,质量安全源头控制难,不能适应消费市场对农产品规模、品质、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难以直接与市场对接。
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由于各种条件要求较高,这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获得政府除税收优惠以外的政策扶持。据了解,潼南县现有的专业合作社中,至今没有一家获得过银行的信贷支持,资金匮乏、融资难、贷款难仍是当前困扰和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大难题。
经营管理人才缺失。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的经营理念、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总体上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专业合作社没有经济实力吸引科技、营销、财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议
创新机制,规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是创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机制,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二是围绕提升专业合作社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商品化率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三是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对财产状况、合作业务的整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实行社务公开。
找准载体,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以合作经济联社为重要抓手。二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以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一体双联”优势,加快构建“送放心商品下乡,引绿色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经营体系,引导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批对接”等新型对接模式,加强与市农产品集团的合作,积极参与“绿优鲜”社区店的建设,促进潼南县的农产品流通;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构建网上交易平台,扩大销售渠道,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上好价钱。
示范引领,加快资源优势转变成商品优势的步伐。一是引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尽可能做到主导产业发展到哪里,专业合作社就组建到哪里。二是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指导服务。建立必要的服务设施,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主动为合作社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搜集和发布农资、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产品发布会和知名品牌评选等活动。
多方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财政支持。要推动支农项目与合作组织的有机对接。二是信贷支持。金融部门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把扶持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增加信贷投入。三是人才支持。把合作社带头人培养成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四是科技支持。积极引导农民运用标准化技术和方法进行生产,努力提升传统产品质量,引进优良品种和精深加工技术,深入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反季节高效益农产品,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部门联动,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农业服务部门带动。基层农业服务部门和基层农技人员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允许按贡献大小取得相应报酬,以资金或技术入股的,允许按相关规定分红。二是供销合作社转型带动。基层社要充分发挥资金、场地、信息、营销网络、组织等优势,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转变经营体制,切实加大对农业专业生产、流通、加工等领域专业合作社的兴办力度,带动更多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户联合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贸工农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三是科协带动。充分发挥科协的技术、人才和组织优势,发展壮大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把专业技术协会的职能逐步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协会中来,扩大协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四是基层组织带动。要在龙头企业、能人和市场带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带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引导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发挥核心作用,形成“村委会+协会”的发展格局,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潼南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