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6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清凉寺题记

□ 李述超

  小红桥是罗通殒命的地方,小红桥因罗通而传世,清凉寺因小红桥而闻名。

  虽没有了淤泥河边武钩神飞亮银枪的劲风扑面,闪电白龙驹拼尽全力的嘶鸣,但故事中的罗成与罗通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城边的淤泥河、齐家务乡大科牛村的小红桥、清凉寺,便有了解不开的历史渊源。

  早就听说黄骅市境内有两座千年以上的古寺,一是毕孟村的吉祥寺,一是齐家务科牛村的清凉寺,两座古刹均已随着流逝的岁月湮灭。留下的只是残砖断瓦、蓬蒿荒土与乡村野老娓娓流传下来的历史掌故。一日,有志于修写黄骅史料的朋友将这两座古寺的历史渊源,叙叙讲来,我才得以明白这两座古寺的始末,有幸了解这一段历史的陈迹。

  清凉寺坐落于大科牛村西侧,据说因纪念罗通扫北而建,始建于唐代,其历史底蕴丰厚,其间历代战火烽焚,几经颓废。至明代重修,河间府知州马魁、平原进士苗灏与寺中僧众立碑题记,碑石宛然,记载了清凉寺的兴衰荣辱。

  于是清凉寺一行,便成了几个朋友约定的好去处。“大科牛村古称蝌蚪垒,是汉代由来的古村落,明代始称大科牛”。一路行来,朋友介绍着。不久,蝌蚪垒、冬日残雪掩映下红色墙瓦的仿古庙宇便出现在眼前。

  整个庙宇呈古四合院落,为正殿五间,左右厢房各两间,山门两开,清凉寺三个鎏金大字苍劲而有力,悬挂正中。进入山门,一尊高大的弥勒佛坐像,笑容可掬,“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让人肃然而起敬。朋友双手合十,礼拜参佛。整个庙宇分为四个大殿,分别为玉皇殿、观音殿、千佛殿、送子娘娘殿,分别供奉着如来佛祖、观音大士、玉皇大帝以及送子娘娘、文武财神等路神明。看庙的老人是一位憨直的农村老者,木讷十分,不喜言谈,古铜般的面色,青黑色的衣裤,衣袖边上沾着灰土,边帮香客递着香,料理着理佛事务,边说:“这里的菩萨灵验着哩,有求必应。”

  最令我心动的当然是那通古碑,从那里也许能找出许多我想知道的东西。果然它赫然立于西厢房旁侧,驮碑的赑屃已修复如初,静静的在那里背负着千年的历史。与它对应的东厢房旁边也同样立着一通石碑,是现代村民为重修清凉寺功德主而立的。侧立碑旁,我仔细辨析着碑文,果然这样一行介绍清凉寺古址的小字映入我的眼帘“北座左儿庄为玄武,东有古河湾为青龙,南有小红桥为朱雀,西有长堤为白虎,行佛座四兽”。如今小红桥、古河湾尚在,只是西面的长堤、北面的左儿庄早已不复存在了。这为小红桥的存在找到了佐证,难怪罗通盘肠大战小红桥的故事流传在大科牛村呢。

  罗通是名将,身负重伤却将肠子盘扎于腰间,奋战敌寇,直至力竭而亡。罗成亦是名将,同样力竭战死于旧城的淤泥河。如今淤泥河尚在,小红桥仍存,没有的只是铮铮回响的鼓角,留下了千古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然而罗成只是真实历史中罗士信的化身,历史中的罗士信成就了故事中的冷面寒枪罗成,罗士信的镔铁大枪同样演绎而成了五钩神飞亮银枪。同样罗通也只能是小说故事中的人物,至于历史上有无此人,我想更应该是虚构中的英雄。

  先不管罗成父子的真实与否,古清凉寺是否真正为纪念罗通而建。然而罗通扫北的故事流传于民间是真实的,小红桥的存在是真实的,大科牛村民纪念英雄的感情更是朴素而真实的,这就足够了。这正如看庙的老人一般,纯朴而诚重,香烟袅袅,古寺凝重,这正是朴素的民族感情寄托的所在,我想。

  (作者单位:河北黄骅市供销合作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