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价格“过山车”的农民一到播种季节就犯难:今年该种什么、种多少才能挣到钱?解决这一难题,有效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不可或缺。据了解,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科研创新团队一直从事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为了使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风向标”变得更加精准,该团队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介绍说,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包括“监测—分析—预警”三个步骤,即需要回答“数据从哪里来”、“市场会往哪里走”、“政策该往哪里调”三大核心问题。在“监测”阶段,需要制定信息采集规范与标准、建立信息采集点系统、应用信息采集装备手段、配置数据存储设施设备,积极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在“分析”阶段,更多地依靠模型、系统、计算组件作为技术支撑,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走势走出准确判断和预测;在“预警”阶段,就是对农产品市场警情、警兆进行识别与影响测定,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政策工具,促使市场价格回归正常。
许世卫说:“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研究起步较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基础数据采集缺乏统一标准、即时性动态数据不足、智能化水平明显滞后等问题还未根本解决,研究仍处于‘爬坡’阶段,我们还是在努力建立自己的监测预警系统。”他表示,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等机构也会向各国提供一些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其他国家也能应用他们的很多监测模型和系统。但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事关各国的社会民生和市场稳定。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市场走势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掌握基础数据资源并尽快开发一个核心系统和模型。
多年来,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围绕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理论、方法、技术、设备、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以便携式农产品全息市场信息采集器(简称“农采信”)、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简称“CAMES”)等为代表的重大科研成果。有的成果已经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
许世卫说,数据采集是监测预警的基础和关键,能否即时准确地采集到数据,影响着后续一系列的分析。过去,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采用的多是批发市场发布的信息,用手填写,或者上网速采,方式落后,数据的时效性和后期数据快速处理都不理想。“农采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嵌入行业标准,CAMES智能支撑,多元化布局,实现了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有效。“农采信”与手机同样大小,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目前已经进入推广阶段,在天津、河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6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试点,每天已有69个品种的田头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的价格数据进行采集上报。
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包括众多的机理性生产、消费、价格分析模型,能够覆盖多品种、多市场、多区域,几乎涵盖了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11大类953种农产品。这一系统具有监测、模拟、展望和预警四大功能,一株农作物从栽种到成熟收获,再到销售,都能有效地被系统监测到,并能实现短期监测预警和长期监测预警相统一。目前我们还在做这个系统。一旦系统投入使用,将大幅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准确度。
许世卫说,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是一项任务重、要求高、时效性强的持续性的工作,如果缺乏稳定的经费保障,工作就将难以开展。因此应当设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专项资金,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列入财政预算之中。未来几年,我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应坚持专项资金、专项突破和专门团队的“三专”结合,增强监测预警工作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