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农产品滞销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上海闵行的西红柿、河南中牟的大蒜、海南的荔枝、陕西三原的水蜜桃、浙江宁海的白枇杷……都因各种原因销路不畅、价格跳水,菜农、果农为此愁眉不展,损失惨重。
农产品滞销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翻看每年的报纸,都会很容易找到类似的消息,并且每年出现滞销之后,有关部门都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并未从根本上予以解决。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措施更多是着眼于眼前,比如针对单个产地的产品,加大农超对接、电商采购的力度,这种办法对解决眼前的问题是立竿见影,但是并未解决农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多年来形成的积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产销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蔬菜、水果等产品的种植仍然以单个农户为主,由于他们缺乏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决策系统,每年种什么品种、种多少面积更多要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判断,甚至是跟风种植;更致命的是农户极少会介入,也没有能力介入到产品的批量销售环节。因此,如何改变农民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弱势地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要想改变农民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弱势地位,需多方形成合力。从农户来说,首先要更多地从自身去找原因,要摈弃“靠天吃饭”的思维和依赖的心理,主动地去靠近市场,利用各种渠道去收集到足够的信息,从而尽可能地作出正确的种植决策。与此同时要主动向市场出击,自己找市场、找销路。
从社会角度来看,需要更多的民间资本和有志之士的加入。中国农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种植户分散、规模小,缺乏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经营,随着我国土地流转的不断探索,社会资本在农业中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如果通过社会资本的介入,形成集生产、营销、融资和仓储等多种功能一体的大型农业公司或生产合作社,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不过,要想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政府有关部门还必须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首先,农业部、商业部等部门要加快推进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农超对接等,让农民和商户之间建立起顺畅的信息沟通,增强农户的决策能力;其次,要加大流通环节的治理,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户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第三,要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倾斜和鼓励。(阮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