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6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香港食品安全信息透明的益处


  香港九成半的食物均靠外地输入,而且食肆众多,为何较少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这与其监督体系和信息公开有关。

  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下属的食物环境卫生署对香港食物实行统一的行政监管。一旦有违法行为,则由司法系统来进行处理,权责非常明确。因此,治理食品违规和违法行为很有成效。这方面要注意的是,香港治理食品安全也不是所有案件都用重典。比如2011年8月香港《食物安全条例》生效,要求食物进口商及分销商均需要进行全面的食物登记,而且要保存交易记录,如果做不到这些要求,就是违法。许多香港人爱吃日本食品,有人担心此类产品的安全,而《食物安全条例》的部分功能就是解决此类问题。新条例实施后,食环署对售卖刺身、寿司及即食生蚝等店铺进行重点巡查,口头警告居多,真正闹上法庭的却不多,而实际的执法效果却很好。

  除了法令严明、分工明确,大量食环署一线职员还会像警察一样到处巡查食物安全。此外,香港食品安全治理最有效的一招就是信息公开。香港特区的食物安全中心专门负责信息公开。该中心网页介绍中心的使命是“通过政府、食物业界和消费者三方面合作,确保在香港出售的食物安全和适宜食用”。这个中心隶属于食环署,其网页有大量的食物警告,还会出台食品安全报告,供民众参考。

  2012年年底,食物安全中心曾发出警报,就两款日本婴儿配方奶粉生物素含量较低提醒民众。警报列明情况,该奶粉检测结果发现奶粉生物素含量低于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但符合日本的标准。如果0-6个月大婴儿长期单纯靠其摄取生物素,不排除对健康有不良影响。警报明确列出奶粉的品牌和型号。同时,中心还发出给业界和消费者的建议:给业界的建议是停止售卖有关产品;给消费者的建议则是停止让婴儿饮用该奶粉,同时还可以向零售商查询是否有回收安排。而更早一起警告也涉及日本奶粉。当时的情况是香港媒体捕获到日本有部分奶粉验出放射性物质,食物安全中心紧急与香港当地多个日本奶粉进口商和销售商会面,确认这批奶粉香港本地没有出售。不过,中心仍然联系日本有关方面,并向社会发出警报,要求业界不要输入此类产品,并给消费者发出明确的消费警示。

  香港的食物监管机构的管理架构比较科学,不过随着市场流通程度的加深,食品监管越来越难。比如市售大米可能来自越南某个偏远村庄。因此,最重要的是发动各种渠道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传统媒体对海外公开信息的传播,社会媒体对一些动态信息的捕捉,个别消费者对食品消费的反馈,这些都是香港政府治理食品安全的重要信息源。一旦有风吹草动,政府可以作出最快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香港这个人多拥挤的城市,食品安全管理却是亚洲一流的原因。

  (吴木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