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瓜果蔬菜,各种零食小吃,凡是打上了“有机”的标签,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但是,高昂的价格后面,“有机”产品的价值含金量也是那么高吗?
有机认证费用转嫁到商品上
5月23日-2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有机农场的瓜果蔬菜、有机农庄的优质葡萄酒……各式有机产品粉墨登场。在会场发现,由于有机认证新规带来的更高认证费被转移到产品价格上,不少有机产品价格翻了一番。现场还有少数“正在认证阶段”和“忘记带认证码”的企业掺杂其中,可谓是考验消费者的眼力。
据了解,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启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管理系统。自2012年3月1日起,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应在销售的有机产品或者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含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及其唯一编号(有机码)、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同年7月1日,《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全面实施,这项认证被称为“国际最严格标准”,有机产品的门槛更高。
有生产者表示:“虽然对于有机食品的定义没怎么变,但是审查更严格了,以前一个300亩的基地,认证费用可能在2万元,现在同样范围的认证费涨到了20万元,甚至30万元。” 认证成本的增加直接转移到了产品价格上。
石嫣,中国人民大学农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2009年开始在北京凤凰岭的一片荒地上实施她的CSA(社区支持农业)梦想。该农业模式的特点包括:农场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尽量使用人工耕作,保证农产品的纯天然无公害。石嫣曾表示,他们农场要有机认证,最开始是四五万块钱,2012年执行新的有机认证国标,要求所有在场的产品都要进行一次认证。她的农场蔬菜品种有40到50种,认证下来一年的费用,可能要到15万元左右。
真假有机“迷人眼”
由于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往往是同类普通产品的多倍甚至10倍以上。因此,是否“有机”的一纸认证,对产品的定价和销路都至关重要。
按照新规,获得认证的有机产品,销售时均须在产品包装上加贴“有机追溯码”。但是,市场上各类打着“有机”旗号的产品却并没有完全照做。还有一些产品,加盖“生态”、“纯天然”、“绿色环保”的标识与“有机”站到同一队列。
据悉,农产品按施用农药化肥的多寡排序,由高到低分别为:无公害、绿色、有机。处于“金字塔顶”的有机农产品,是指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合成物,产品纯天然,对环境友好,但同时产量低、成本高。
据媒体报道,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三。有机产品的认证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全国获得批准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有23家。但业内人士透露,我国对有机认证还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有些人甚至在网上售卖有机认证标签。
参与式认证或可破解难题
5月23日,在清华大学社区食物安全工作坊上,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项目协调员弗莱维娅·卡斯特罗介绍了“参与式保障体系”(PGS,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它是一个成本低廉、服务于中小型农户的有机农业认证体系。参与式保障体系是除第三方认证(Third Party Certification)以外的主要有机农业认证方式,自2000年以来在全球各国发展迅速。PGS强调农户参与,即由当地中小型农户组成评委会,自行设定适合于当地农业的有机标准,并邀请消费者代表、非政府组织代表等参与认证过程。
弗莱维娅说:“第三方认证费用高、流程繁琐,只适用于以出口为主的大型企业,很难推广到中小型农户。相比之下,参与式保障体系成本低、流程简单、过程透明,非常适用于中小型农户。”目前巴西、印度、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参与式保障体系。
据了解,我国有机农业采用第三方认证,尚未建立参与式保障体系。
(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