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5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追古随时笔有神
——记启功先生弟子韩卫国先生

  图为嘉宾为韩卫国书法作品展剪彩。 赵洪山 摄
  图为韩卫国先生(左一)在书法作品展开幕式上。 赵洪山 摄

韩卫国先生艺术简历

  1961年至1963年,韩卫国连续获得北京市少年儿童书法比赛二等奖、一等奖; 1973年小楷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作品赴日本展”;1978年后师从启功先生学习书法;1987年作品被北京图书馆收藏;1989年个人艺术传略载入《中国古今书法家大辞典》、《中国书法大成》、《中国当代书法家名人录》;1996年隶书作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中国代表书法家作品赴日本展”; 1997年赴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199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韩卫国书法艺术》专题片;2003年行书作品参加韩国汉城举行的“国际书法名人大展”;2004年行书作品参加“大梦敦煌——中国著名书画家作品赴日本展”;2004年获“中华风云人物奖”,入编《中国实力派名家名作集》;2005年获“世界人口日书画大赛”一等奖;获文化部主办的“世界华人书法美术大展”银奖,入选“东方艺术交流展”;2007年参加“翰墨颂歌——中国美术馆迎奥运书法邀请展”;2008年参加“和平颂——神七太空飞行艺术之旅”;2008年作品拍卖50万元全部捐赠汶川地震灾区;2009年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画展”;2010年参加“虎年新春贺岁——情境书法大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2年,韩卫国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出版了《韩卫国书法作品集》。

 

  韩卫国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农工党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中华文化艺术中心学部委员,中国国际收藏家学会理事, 中国五陵书画协会名誉主席。

  2012年6月29日,由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题写“韩卫国书法作品展”的韩卫国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共展出了韩卫国从1973年到目前的小楷、隶书、行书、临帖等书法作品60余幅。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农工党原主席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农工党原中央常务副主席李蒙及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良等出席开幕式并剪彩。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在致辞时评价,韩卫国其小楷具有晋唐风貌、端庄秀丽;行书在二王的基础上,受启功先生影响很大,风格俊美飘逸;隶书以汉碑融入魏碑,方圆结合用笔有轻、重、干、湿,结构富有变化,独具个人风貌。 

  韩卫国自幼在父亲指导下学习书法。韩卫国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印刷工人 ,虽然只上过几年私塾,但油墨的熏染使他对文化艺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韩卫国的父亲不但非常喜爱书画,还能写得一手端庄漂亮的毛笔字,他觉得,能写一笔好字,很是让人尊重和羡慕。1972年,毛泽东主席赠给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一函印制精美的线装书——草圣怀素的《自叙帖》,韩卫国的父亲参与了这套书的印制,并引为一生最得意之事。

  还是在韩卫国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就用粉笔在家里的地砖上教他写字。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韩卫国便在父亲的指导下,握着毛笔在元书纸上练字。后来,父亲找来了一本《玄秘塔》,让他临摹柳体。当时,一帮一帮的小孩儿在院里疯闹疯跑,韩卫国每天闹中取静,闷坐家中完成父亲留下的两篇习字作业。先写后玩,写不好不能玩,这是父亲给他立的必须遵守的规矩。

  1961年,韩卫国在小学一年级便获得了北京市少年儿童书法比赛二等奖,以后两年,又两次获得北京市少年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当时,北京晚报文艺版发了一篇快板书,夸赞其父教子有方;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也对“少年书法家韩卫国”作了专题报道。1968年,韩卫国上了中学。在那个不学知识的年代,学校整天搞大批判。由于他的字写得较好较快,就常常被人“抓官差”抄写大字报。后来,复课闹革命,老师在台上讲课,韩卫国在桌子底下用钢笔临写《灵飞经》。《灵飞经》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钟绍京书写的小楷经卷,字体结构严谨、隽秀,韩卫国对它爱不释手,每天临习不止。班主任裴新生先生,是北京市著名的中学地理教学专家,博学多才,课讲得生动,字也写得漂亮,韩卫国在下面临《灵飞经》小楷,裴先生心知肚明,对他网开一面,不愠不怒,异常宽松。

  1973年,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作为青年书法家的代表,韩卫国小楷作品参加了“中国书法家作品赴日本展”。1979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举,书画界也孕育着勃勃生机。就在这年夏天,经朋友介绍韩卫国认识了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看了韩卫国带来的书法作品,当时就留下家里地址。两天后,韩卫国骑着自行车从自己住的地安门来到西城小乘巷启功原来的住所。启先生对第一次到家里来的韩卫国说:“真想学字,以后就到我家来,我白天活动多,你晚上来。”韩卫国家离先生家不远,骑车只需10分钟,非常方便。就这样,韩卫国每隔两天就去趟启先生家,带着习作请先生指教。授课从晚10点开始,启先生讲得毫无倦容,韩卫国听得毫无困意,几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每次从启先生家出来,韩卫国在马路上一边骑着车,一边回味琢磨着先生的每句话。

  韩卫国在书法上曾临习过欧体、柳体、郑文公、魏碑等字帖,在小楷上临《灵飞经》。后来韩卫国从启功先生学习行草,说来也巧,启先生也非常喜欢《灵飞经》,藏有宋代孤本,并非常钟爱。在韩卫国从启功先生学字后的一天,启功先生对韩卫国说:“我这本《灵飞经》你拿回去临摹吧,可千万别弄丢了。”韩卫国闻知非常高兴,宝贝一样拿回家日日临摹,书艺大有进展。十年后,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启功先生这本《灵飞经》并多次印刷。

  1985年的一天,启功先生到中国美术馆参加一个书法展览开幕式,看到韩卫国后分开众人叫他,“小韩,你过来,我找你有事,一件好事。”等到韩卫国走到跟前,启功先生兴奋地说:“《灵飞经》的真迹我找到了,晚上一定到我那去看。”原来,一位美籍华人请启功先生题字后问他有无要求,启功先生说:“听说《灵飞经》真迹在你手里,我想见见,能否翻拍成原大给我?”后来,对方答应了启功先生的要求,回国后将《灵飞经》真迹拍成原大照片寄给启功先生。下班后,韩卫国来到启功先生北师大的新住所,启先生兴奋地拿出《灵飞经》照片,让他坐下来仔仔细细地欣赏,然后又问韩卫国有何感受,接着就讲为什么要看真迹——真迹的重要性。启先生指着帖中的字说:“看墨迹,能从墨痕的浓、淡、轻、重,观察到书写速度的快与慢;从笔道上,能看到它用笔的有血有肉、圆劲而富有弹性;每一页字的通篇的行气,字与字的关系,整体的气势,自然生动……”在启先生的指点下,通过观摩对照,韩卫国对如何临写《灵飞经》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启功先生的指导下,韩卫国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1987年,经启功先生介绍,韩卫国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启功先生当时的评价是:“韩卫国同志的书法是很有成就的,他工于楷书,这在今日书风中,也是很难得的。”

  在启功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不管是上班还是出差,韩卫国每天部要抽出专门时间临帖练字,从不中断。经年苦练和深思悟觉,使韩卫国的书法造谐水平日臻纯清,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书法大展活动并获奖。

  韩卫国从楷书入手,行书、隶书各有千秋。其小楷取法《灵飞经》,又博采晋唐明清大家之长,结构严谨,功力深厚,雅丽端庄,清纯俊美;行书取法“二王”,并深得启功先生渊雅古韵、隽永洒脱书法之精髓,结体紧中有放,行笔轻重有致,提按分明,飞转旋折,用墨无涨晕之迷蒙,亦少枯焦之干渴,尽显灵动翰逸神飞之妙;隶书取法汉魏,以圆笔为主,方圆并用,行笔微微顿颤,起伏有致,字型多变怪俏,或娴雅,或疏淡,或枯劲。韩卫国自幼五十余载临池不辍,书法功力深厚,即有多年积淀的古韵,又在当今时代的风采;不论是其小楷、行书,还是隶书作品,使观者在静态的字中感受到鲜活的生命情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憾,使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在当今焕发出极大的活力。

  韩卫国的书法作品多次被收藏,个人艺术传略辑入《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古今书法家大辞典》、《美术年鉴》、《中国书画名家签名钤章艺术总览》等辞录。

(赵洪山)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