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消费者心中,进口食品是质量可靠、食用安全的代名词。事实果真如此吗?最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今年和去年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出的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有关情况。据统计,去年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进口食品2499批,今年以来又陆续检出多批不合格进口食品,其中仅3月份就有来自28个国家或地区的156批不安全进口食品被挡在国门外。
如今,买“洋食品”渐成时尚,但不理性消费现象突出。随着实体店的进口食品专卖区、进口食品专营店增多,主营进口食品的网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很多消费者却不关注网店是否具备相关进口食品卫生证书等资质。另一方面,不少电商开设了进口食品专区,但对食品的生产日期等信息标注不清楚,部分所售食品无中文标签。
与进口食品销量大增对应的是,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断被曝光。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专家强调,“高价位不一定就代表高品质,国外产品的高价位总是给人质量更为上乘的感觉,其实不然,近年来进口食品被查出不合格事件屡见不鲜,不合格进口食品正呈现明显增多趋势,不合格食品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正逐渐增多。”
“‘洋食品’更安全是典型的消费误区,不光是奶粉凸现洋食品安全风险,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不仅发生在国内,也发生在国外。”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的专家介绍。近年来被检出大肠菌群、霉菌和二氧化硫含量超标的美国蜂胶胶囊和葡萄干,镉超标的西班牙冻鱿鱼、无机砷超标的挪威蟹粉、稀土超标的德国茶叶、违规使用化学物质的爱尔兰糖豆都出现了,前不久“马肉”风波则在欧洲闹得人心惶惶。“食品安全风险在当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洋食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填补了高端食品市场空白,也促进我国消费品的升级换代,但要学会理性消费,不要被其漂亮的包装和高昂的价格迷惑。”专家表示。
显而易见,洋食品并非安全代名词,买食品还需理性客观,盲目迷信洋货的消费观念亟须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