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造成的伤痛不只一件──雅安地震、柏林寺退居、四祖寺方丈净慧长老在黄梅示寂。
净慧长老为当代禅门巨匠,一生承禅宗五宗法脉,开创并实践“生活禅”。其先后重建赵州从谂古佛祖庭“柏林禅寺”、中兴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祖庭“黄梅四祖寺”、禅宗五祖弘忍禅师祖庭“黄梅五祖寺”、禅宗北宗神秀禅师道“当阳度门寺”、重修北方曹洞宗祖庭“大开元寺”、天台智者大师祖庭“当阳玉泉寺” ……其事迹不胜枚举。长老广开法门,接引善信,凡主持过的寺院,均不收门票。
除了宣法宗风,重振祖庭,长老对于禅茶文化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1992年,长老重建唐代“观音院”,赵州从谂古佛正是在这里三称“吃茶去”。寺庙与古塔重修后,中国、韩国、日本等多国茶人将此视为茶道祖庭,经常前来参访祭拜,为现代茶道建立了寻根的精神依托。
长老爱茶,常说“吃茶去”的精神,就是“生活禅”的精神。在长老拄锡的祖庭,每年组织的夏令营活动里都有“普茶”活动,长老倡导的“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旨意,而他本人正是以一盏清茶,一生清誉,实践着这一切。
万语千言 不外吃茶
2008年的时候,笔者刚出版第一本书,是有关于茶的。头一天去拜访净慧长老时带去,第二天恰好去送东西,看到长老正在认真地翻看。当时很惊讶,没有想到弘法繁忙的长老还会仔细看这本书,长老放下书,很严肃地说:“以后要再版,或是再出别的书,一定要多检查几遍,里面错字还是很多的。”听完长老说,心里真是惭愧得要死。长老看我尴尬又说:“我们有本《禅》刊,你写一点喝茶的事发上去,有些人喜欢喝茶,从喝茶里能体会到禅的益处。”随后放下书,用玻璃壶煮陈年老普洱招待大家。一旁的年轻侍者不耐烦,说:“师父就那么个树叶子,还是苦的,你怎么每天老喝啊喝,可乐甜甜的多好喝。”长老一面煮茶一面笑着说,那个甜味虽然好,但是喝多了不利于人,这个世上的人都怕苦,不肯吃苦,能吃苦的人才能做得了事情。
那天师父的话我记下了,那杯茶的滋味也记下了。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几年前受老舍茶馆尹总的邀请,净慧长老曾在老舍茶馆喝过一次茶,那正是首届禅茶文化交流会刚刚落幕之后。净老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茶院,对于老舍茶馆门前的“老二分”尤其感慨,他说古代有些禅师开悟了,就在街头支个茶棚,每日施茶跟路人结缘,这也是“吃茶去”的精神。
当有人问怎样在工作中落实“吃茶去”精神的时候,长老说,要“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感恩,是感父母恩、感佛恩、感国家恩,也是感念一切因缘;包容,缘于接纳,你明白了因果,接受了因果,就从内心接纳了在你身上发生的一切,就能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分享不仅仅是分享财富,分享一个喜悦,分享一个茶,都是分享;结缘,结人缘,结法缘,结善缘,做事情的时候得失心不要太重,本着结缘的心态跟人相处,多结善缘。
净慧长老茶语
净慧长老常以一碗茶接引后学,无论是在赵州柏林禅寺,还是四祖寺、老祖寺,喝茶跟禅门有很深的渊源。长老说把一杯茶喝好不容易,这是长老传承乃师虚云长老的家风。几年前,长老尝试将云居山的茶叶移植到赵州,并谈到其中深远的用心。
历来弘法都要借助外缘。过去虚云老和尚每当云居山的茶叶摘下,都要包得好好的,送到北京。赵朴老、巨赞法师等人人一份。这样做,既不失佛教的清净庄严,还能广结了善缘。虽然茶叶不多,一点点也是心意。人们往往舍不得喝,重要客人来了才用这茶招待,说这是老和尚送来的。正是因为有这些因缘,才能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寺院恢复起来。
现在我们也是仰仗老和尚的法荫,其法脉下人不少,南华、云门、云居连成一片,这个影响很大。老和尚的威望很高,有人准备以文学形式写老和尚的传记,湖南准备拍电视,我们准备重编年谱、法汇,要把老和尚的道风树起来作榜样。台湾的星云法师、南怀瑾先生、耕云先生等对老和尚都很尊敬。1949年5月,老和尚在香港主持水陆法会,很多人劝老和尚留在香港,可老和尚就是要回来。菩萨嘛,就是吃苦度众生。没有老和尚,就没有云居山的今天,就没有这一批人。云居山宗教气氛、文化气氛都很浓,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接引学人,扩大影响。固然我们每个人要了生死,但让更多的人了生死更为重要。
禅宗寺院有吃茶的习惯,在赵州和尚以前就有记载。法堂前有一面茶鼓,敲鼓时都要到指定处去吃茶,招待尊客长老。那时吃茶已有吃茶的规矩,有一番佛法上的问答、机锋,已显示了禅与茶的一致性、一体性,但还没有正式形成吃茶的公案。到晚唐,赵州和尚在古观音院(今柏林寺)住下来以后,才以吃茶作为参禅的一种方便,以茶为契入禅机。
“吃茶去”的公案,其含义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我认为,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说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体悟。就如喝茶一样,只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尝茶味。所以赵州和尚对初来的、来过的、住下的都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我的另一种理解是,叫你全身心地投入,否则说得再好也白搭。不用问这个那个,吃茶去就可以了。全部投入,自会明了。这就体现了茶与禅一体性的参禅学道的方法。当然,别人也许还有别的体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