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方圆之说,好把生活情趣、心理境界与生理状态作为3个重叠的同心圆联系在一起,其直接表现就是讲求自然恬淡、少欲寡私的生活情趣,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和神清气朗、健康长寿的心理状态。故而品茶就很自然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门艺术。
古人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火候、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具体到品茶过程中的一招一式又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即所谓“取以东山之石,击灼然火,以南涧之水,烹北园之茶,岂白丁可共……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灯,保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其惟清哉”(明、 朱权《茶谱》)。现代学者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低窗下,清泉当渌,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的品茶感受,其精髓也正是得乎于斯。
古人品茶尤其注重饮茶的氛围,以至于有“十三宜”、“七忌”之说。“十三宜”即无事、独坐、佳客、吟诗、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鉴赏、文章。“七忌”即一忌烹点不得法,二忌茶具不洁净,三忌主客不韵,四忌过于拘礼,五忌荤腥杂陈,六忌人事忙迫,七忌环境俗不可耐。
此外,古人饮茶在人数上也大有讲究,以客少为贵,多则喧,喧则雅趣全无,所谓“独啜提神,二人有趣,三人得味”说的就是这种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