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5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超市转型:自救还是自杀?


  延迟了长达一年的时间,TESCO终于松了一口气,五一前夕其在广州筹划多时的第一家自建购物中心乐都汇最终面市。事实上,在过去4年里,这家排名全球第三的零售巨头在广州几乎没有建树,网点数量一直凝固在2家。

  2012年,中国零售业遭受20年来最为罕见的严冬,超商企业纷纷放缓扩张步伐,行业整体净利润近四年来也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内14家上市商超企业中,华联综超、联华超市、京客隆、中百、中商等8家净利润同比下滑;人人乐、庆客隆出现亏损;卜蜂莲花深陷亏损泥潭。

  面对连续不断的“暴风骤雨”,超市企业纷纷寻求自救。据悉,除TESCO借助自建购物中心推动扩张外;百佳近期连续多次出手削减卖场面积改建中型店;沃尔玛5月底也将于广州开设网店。  

  拿地调整利润结构

  “我们每个购物中心的投资额包括地价在内一般在4亿~7亿元,除了给TESCO乐购的拓展提供了平台,还能带来稳定的租金收益,可以弥补超市运营的不足。”TESCO内部人士透露,广州乐都汇一期1.9万平方米,其中超市面积9100平方米。

  2012年4月,TESCO在中国拥有109家乐购大卖场、6家乐都汇购物中心,该公司原计划在过去一年里开设16家新店。但TESCO过去一年的新开店计划仅完成8家,而且其中近一半依赖乐都汇拓展。

  “TESCO的案例较有代表性,这说明目前单一大卖场在核心市区的确越来越难以立足。”一家超市企业拓展总监透露,随着房价、商业物业价格的上涨,租金也水涨船高。一些大型物业,如果不是嫌弃超市给不出高租金,那就是商铺已经切割卖给众多小业主,产权复杂无法收回统一经营,大卖场难有机会进入。

  此外,费用率的一升再升也令超市企业捉襟见肘。“净利率大幅下滑,主要来自毛利率微升不敌费用率全面大幅提升。其中,人工工资和租金费用增长是主要驱动力。”宏源证券分析师陈炫如表示,目前看来,由于零售企业员工属于较低收入劳动群体,工资增速高于平均水平,每年大约增长10%~15%。同时2013年中国进入劳动力供给拐点,未来长期内人工工资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而租金率平均每年大约保持3%~5%左右增长。人均工资和租金率的同时上升,意味着零售企业同店增速至少达到7%~8%或者更高才能保证销售费用率平稳,而这对于成熟零售门店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消化租金压力

  对此,百佳深有体会。近日,百佳离开中旅商业城一年后重新返回原址开店。去年9月,由于租约到期未能成功续约,这家店在经营13年后被迫撤场。

  “百佳13年前签约中旅商业城时,每月每平方米租金只有几十元。但该商圈旺起来后,周边同类型租金已升至200~300元/平方米/月。”有知情人士透露,百佳曾与业主方就续约磋商新租金,但后者开出的30%~50%的租金上涨幅度最终逼退了百佳。“事后,中旅商业城的业主将该部分物业转手出售,新业主曾设想自己经营或者将商铺分割出售,但最终未果。”

  对于新店租金水平,百佳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简力宏未作出正面回复,仅透露“一般而言,租金占营业额的4%,此次与新业主的租赁合同签订十年”。不过,此次重归,百佳超市缩小了2000平方米营业面积,应该是应对租金压力的举措。

  与此同时,位于正佳广场负一层的1.3万平方米的百佳旗舰店营业面积也将缩水至原来的一半,并转型为高端品牌“TASTE”。

  “今年3月,正佳广场店已经停业进行升级改造,将在7月重新开业。升级改造后的门店卖场面积并没有改变,只是将原来的分租铺位退回业主。”百佳政府及公共事务部总监廖穗湘透露。不过,知情人士透露,在百佳新超市明显加大食品类占比。

  “过去,非食品类商品占用门店空间的比例非常高,能达到40%~50%。但该品类的周转速度远远慢于生鲜品类和食品品类,所以对于综合超市和大卖场业态而言,正在面临如何处理非食品类这一鸡肋品类的尴尬境地。”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表现差的超市出现了10%~20%的惊人降幅,主要在于非食品类销售不旺。企业普遍采取买一赠一、满100元返30元甚至50元的百货店营销套路,以求能够拉动销售,结果却导致原本在超市门店毛利额占比达30%~50%的非食品类的毛利贡献率急剧下降。

  电商向食品渗透

  电子商务对超市门店非食品类的冲击已毋容置疑,生鲜品类经营逐渐得到业内重视。然而,如何提高生鲜品类经营质量,这个问题摆在了国内超市企业面前。

  据了解,人人乐生鲜品类的毛利率不到6%,而国内超市企业中毛利率最高的永辉在13%左右。

  尽管永辉生鲜及加工部分达到了46%,但由于生鲜品类有低净利率、低占款能力的特点,使其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势品类,占比不断下滑。相比较来说,转型后的百佳部分门店生鲜品类占比超过50%,最高可达70%。

  不仅如此,外资超市还继续“增兵”食品类商品布局。沃尔玛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福澜日前透露,未来3年在中国将投入1亿元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

  “最大亮点是食品安全移动检测车,平均每车每年投入近200万元,配备了专业的检测设备和4名专业的第三方检测人员。该项目目前覆盖广深莞33间商场,下一步将全面服务广东70多间门店,并向其他地区推行。”

  据悉,自深圳之后,沃尔玛广州山姆会员店网上商城即将于5月底开通上线,食品类销售将进一步触电电商。“事实上,沃尔玛控股的1号店,已经将触角渗透到食品、甚至生鲜品类。”1号店的内部人士透露,该公司已经取得第一家电商进口直采资质,并通过沃尔玛资源上架沃尔玛旗下自有品牌食品。

  “以前进口商品模式是从厂商到进口贸易商,然后通过经销商,进入超市。现在1号店绕过了进口贸易商、经销商环节,其流程加快、产品更新鲜,价格也具有很大优势。”

  有鉴于此,业内人士认为,今后超市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惨烈。为此,目前现有的超市的转型自救行为还远远不够。

(田爱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