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5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司法解释
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


  本报讯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5月3日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要求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严打食品安全犯罪。该司法解释共22条,主要规定了11个方面的问题。

  “当前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数量大幅攀升,重大、恶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例如相继出现的瘦肉精、毒奶粉、毒豆芽、地沟油、问题胶囊、病死猪肉等系列案件,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针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方式不断创新、手段更趋隐蔽,犯罪案件性质认定难度越来越大的问题,司法解释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提出了相关罪名的司法认定标准,统一了新型疑难案件的法律适用意见,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编织严密的刑事法网。

  根据法律规定,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有两个基本罪名: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国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对这两个罪的定罪量刑情节曾作了重要修改,但是法律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要件,在实践中仍难以认定。对此,司法解释采取列举方式,将一些具有高度危险的典型情形予以类型化,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例如属于病死、死因不明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兽、水产动物及其肉类、肉类制品的;婴幼儿食品中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等情形。

  司法解释严厉打击了食品非法添加行为。食品滥用添加是当前较为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解释从严惩处食品滥用添加行为、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针对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中的滥用添加问题,解释明确刑法规定的“食品”除加工食品之外,还包括食用农产品;利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将适用刑法规定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进行定罪。此外,基于当前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禁用药物易发多发的特点,如在减肥保健食品中添加副作用危害严重的“西布曲明”等药物成分,明确规定对此类行为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

  鉴于中国刑法对食品监管渎职犯罪规定了多项交织罪名,为便于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罪名,依法严惩食品监管渎职犯罪,司法解释提出了明确意见,其中明确规定食品监管渎职行为应以食品监管渎职罪定罪处罚,不再适用法定刑较轻的滥用职权罪或者玩忽职守罪处理。 

(安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