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快拍二维码”前不久上了虎嗅网的一份“移动互联消亡者名单”后,灵动快拍CEO王鹏飞便烦恼不断:对外,他要不停地在微博上回复新旧客户对这款产品的怀疑和问询;对内,为了缩减开支,他刚刚实施了一次裁员。在他看来,二维码行业已经成为“高危”行业。
虎嗅网认为,二维码已经成为大公司移动应用的标配,面对百度、腾讯、大众点评的虎视眈眈,灵动快拍等依托于二维码服务的草根型小公司的生存前景不容乐观。
近两年,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二维码市场快速增长,人们随处可见二维码的影子。得益于“快拍二维码”等扫描软件的相继问世,扫描二维码变得极为方便,“刷码”也就成为部分人群的时尚潮流,更在业界兴起一股狂热的淘金潮。为此,腾讯CEO马化腾将二维码称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视其为行业新贵。
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行业美景背后,缺少盈利模式的二维码战场已是藩篱丛生,IT巨头们的相继切入,让早期的二维码创业公司从“先驱”变为“先烈”。而王鹏飞的经历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找不到入口的宝藏
二维码以其平台化特点和典型的O2O模式,被业界看作是打通线上到线下商业通道的利器,特别是二维码作为一个线上入口,与手机支付相结合,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支付过程,让O2O成为一条完整产业链。目前,二维码被用在火车票、麦当劳、国航登机牌、门票、会议签到、电影票,甚至名片上,通过手机摄像头,用户可以轻松扫描解码出这些二维码里的信息。
此前,由于缺少扫描端和规模用户的支撑,二维码的发展曾经止步不前。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上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二维码市场迎来成长机会。
在这股热潮中,王鹏飞在2010年成立了灵动快拍公司,并将公司业务定位为专注于二维码等图像自动识别的扫码应用平台。与安卓应用商店和手机游戏门户当乐网的合作,让快拍利用手机应用和手机游戏下载吸引了第一批用户。2011年,实名制火车票应用二维码给灵动快拍带来了又一个快速积累用户的机会。截至目前,“快拍二维码”已激活用户总量超过5000万。去年4月,该公司还获得来自达晨创投2000万元的A轮融资。
在收费政策上,灵动快拍不向个人用户收钱。在应用商店里,用户免费下载、使用“快拍二维码”,即可随时随地识别商品条形码和二维码,购物时拿起一件商品,对准商品条码扫一下,商品相关信息即刻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还可以查看该商品在当当、1号店、京东、淘宝上的价格。而在灵动快拍的网站上,个人、企业可以通过二维码生成平台和个人名片等专属二维码,还能下载或转发到微博等社交平台。
王鹏飞表示:“移动互联网一定是一座大金山,我们希望先把客户群做大,然后通过二维码帮助企业销售来收取交易佣金。”
但是,在无法用流量换来现金之后,灵动快拍于2012年6月将前端APP变为主做后端二维码服务,这样的转型听起来有些无奈。
在主做后端二维码服务后,王鹏飞将公司盈利模式定位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防伪需求大,可以向企业端收钱。其二,为企业做营销服务。据了解,国内的汽车、传播公司和金融系统对这种二维码营销服务较为认可,并成为了第一批买单者。王鹏飞表示,从2012年6月转型做后端开始,公司在12月实现了60万元的盈利额。然而,这些营收对于灵动快拍的前期投入而言,是杯水车薪。
与灵动快拍一样,成立于2010年1月的“我查查”公司也是进入二维码市场的先行者之一。为了抢占市场,我查查积极拓展线下数据库资源,不惜花费大量人力采集地面零售数据;另外,接入电商的数据库,通过导引购物带来抽成,但这些已被验证都是杯水车薪,不具备充足的盈利能力。
在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负责人张建宁看来,二维码公司尝试的增值服务,每一项都离不开第三方支付、线下商家的合作和支持,这对于实力有限的草根型创业公司来说是个不低的门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坦言,二维码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不接地气,从线上到线下实现盈利这一行业美景,更似空中楼阁。
IT巨头亦欲分羹
苦苦寻找移动互联网市场入口的IT巨头们,当然不会错失二维码带来的巨大市场利润。于是,二维码市场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早起的鸟儿不一定有虫吃。
以我查查、快拍为代表的众多二维码创业公司,尽管在二维码的市场上起了个大早,但它们的“平台化”努力,却更像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些创业公司之前注重疯狂铺码,并试图通过做工具控制住入口,使客户企业臣服于自己搭建的平台。但现在来看,这些工作只是帮以微信为代表IT巨头们营造了一个早期市场。
2012年5月,微信推出“扫一扫”的二维码功能,这等于宣告“快拍二维码”美梦的终结。“扫一扫”上线比“快拍”晚了近一年半,而快拍千万级的用户积累在微信数以亿计的用户群面前变得苍白无力。微信二维码起步迄今才9个月,市场份额就已超过了50%。
目前,为了控制入口,互联网“三座大山”——腾讯、百度、阿里已经将二维码视为战略高地。腾讯旗下的微信和财付通都正在大力推广二维码。紧随其后,新浪微博也上线二维码服务。此外,搜狐公司旗下的搜狗输入法、阿里巴巴旗下的聚划算和支付宝、大众点评网等众多互联网企业都先后开通了二维码功能。
巨头在二维码领域的最新动向是,阿里旗下支付宝结合了二维码,推出针对小商户、小摊贩、出租车扫码付款,甚至年庆收取红包。腾讯也不肯切分移动支付的蛋糕,它放话称将把微信与财付通绑定。一位业内人士就此表示,腾讯的财付通在业务上类似于支付宝,打通微信顺理成章,但财付通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少,和微信绑在一起究竟会让微信如虎添翼还是累赘,尚不可知。
分析认为,在众多IT巨头的加入之前,二维码主读业务延伸的市场份额估计只有1亿元的空间,巨头入局可以迅速将市场做大,也许很快能做到10亿元的规模,这是良性发展。
但在二维码行业缺少成熟盈利模式的情况下,将二维码作为主营业务的创业公司生存必然艰难,而巨头们意在争相抢二维码入口,二维码这一支线业务盈利模式的欠缺,显然不是实力强劲的巨头们需要担心的问题。
现在看来,控制入口和平台化的道路,仍然是拥有巨大的用户基数和资源的IT巨头的天下。在实力强劲的IT巨头面前,灵动快拍等创业公司被迫转型。
“现在我们只做企业端,为特定企业做应用开发。比如,用二维码验证生鲜食品、数码产品的防伪溯源,还有一些抽奖、问卷调查的小业务。”王鹏飞说:“这类累活大公司是看不上的。”
然而,在缺失核心竞争力的现实下,“灵动快拍”和“我查查”等创业公司还能撑多久?
(陈逸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