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4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阿里巴巴进军农业:组合出拳破解农产品电子商务瓶颈


  在服装、家电、日化等工业产品纷纷抢滩电子商务,实现网络交易的今天,一批关注中国农业发展的人士心急如焚: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大门何时能够打开?

  但此间迷雾重重:首先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真假难辨,好坏不分,网民不敢下单;其次是农产品从农村到城市,不仅环节多,而且空间距离远,涉及到仓储、物流配送等种种问题,难以破解;第三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民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不懂上网;第四是农产品本身附加值很低,赚钱不多,电商无利可图,影响其代运营的积极性。

  正是重重难题,让农产品电子商务大门紧闭,春风不度。

  但这种现状因为阿里巴巴的发力,正在被快速改变。据该集团研究中心编制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年)》透露,过去的一年,阿里平台上涉农网店数量猛增,农产品交易额达到近200亿元。而两年前,这一数字仅为37亿元。

  更令人吃惊的是,根据集团研究中心测算,今明两年将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集中爆发期,2013年,阿里各平台农产品销售额预计将猛增到500亿元,2014年则有望迈上1000亿元台阶。

  农产品销售一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心病”。但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因此,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新兴手段,缩短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阿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平台,又是如何破解农产品电子商务瓶颈的?

  在阿里平台上,“网络(平台)+公司(网商)+农户”是最为普遍的销售流通模式。年轻的创业者花几万元注册一个网络公司,在阿里平台上自己开店,自己赚钱,所经营的产品则由农户或经纪人提供。这种模式成本低、风险小、自由度大,非常适合年轻人自主创业。因此,近年来许多大学毕业生投身其中,一些农户、农业合作社或涉农企业也紧跟其后。如福建中闽宏泰茶叶专业合作社入驻天猫商城后,2011年销售茶叶2000万元,2012年达到5000万元。

  在扶持大批网商入驻淘宝的同时,阿里一直在探寻的,是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作用,通过组合的方式,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进程。

  淘宝网的特色中国项目始于2010年,后因种种原因搁置。2012年4月由食品类目接手后,项目负责人天舒一直致力于形成政府、运营服务商和平台的“1+1+1”运营模式。其中政府在品质监管和食品安全上做好背书,并且给予政策扶持;运营服务商则是做好销售和推广,包括频道、营销策划,以及客服体系;平台则做基础的流量,包括搭建产品库、商品和卖家管理模块等。

  到去年12月底,“特色中国”共上线了4个省级馆,即湖北馆、新疆馆、贵州馆、四川馆。如果说天猫商城和淘宝C店是一间一间大小不等的小店面,那么,省级馆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商场、大超市。阿里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将流量导入其中。网民一旦进入,必将流连忘返。

  事实证明,这种“政府+运营服务商+平台”的模式是成功的。开馆后,湖北大闸蟹、新疆干果、贵州茶叶、四川辣椒均在淘宝上热销。贵州的土特产销售,从之前的40万元/天,提高并一直保持在80万~100万元/天的水平。

  聚划算是阿里的团购平台。在这一平台上,阿里探索的是如何与传统的农产品经销商和当地水果经纪人合作。水果经销商负责收货、物流运输、销售;水果经纪人则负责到农户按标准收果、分级和包装。两者有丰富的市场经验,掌握着果品流通链条上大量的资源,阿里一旦与其合作,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陕西省武功县苹果滞销,聚划算平台与传统水果经销商,以及当地水果经纪人一起,联合发起“聚果行动”。短短月余时间,80多吨红富士苹果被团购一空;“聚蕉行动”中,共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14.5万名网民参与,帮助海南蕉农团购了520吨香蕉;“聚菜行动”中,30万斤蔬菜被4.2万名网民一购而空。

  如果说上述销售是在产后实现的,那么,“抢鲜购”预售模式,则为订单农业做了一次电子商务的成功注释。

  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销定产”。阿里通过平台提前进行预售,将买家需求统计后,再按照订单组织果农进行采摘、加工和销售。因为是“基地直供”,鲜果的品质和价格都有保证,因此这种模式大受欢迎。完成的销售量令人难以置信。

  2012年10月24日新疆鲜果“抢鲜购”,当天总共有22万用户在网上购买了1817万元的新疆果品。在短短一天时间里,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卖掉了63吨,库尔勒香梨卖掉了32吨,喀什石榴也卖掉了14吨。

  正是阿里在平台搭建上的组合出拳,构建了既有综合又有专卖,既有团购又有零售,既有预售又有现销的销售体系,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蒋文龙)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