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暴发的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超件让“三鹿”更让中国乳业集体坍塌。5年来,中国蒙受了怎样的耻辱?当年,部分美国超市在朱古力和饼干货架上标着醒目的大字:China Free,即“不含中国”。今年3月,香港出台了奶粉限购令。限购令实施仅两天,就拘捕了45个内地违规者。现在,所有内地人到了香港,必定要带回两罐进口奶粉。5年了,中国继续因乳业而蒙羞。
这是怎样的哀痛。过去的5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等多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在规范奶源、理顺价格、质量标准等方面屡出重拳。国家实施的改造手段以及支持力度,包括责任追究力度,都是历史空前的。完达山乳业5年仅建设现代化工厂就投入了23亿元,还不包括大量现代化牧场的投入。企业检测成本已经占到了乳粉生产成本的12%,比5年前提高了7个百分点。效果呢?也不错。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国产婴幼儿奶粉不合格检出率为0.77%,而进口的为1.13%。
尽管如此,国人还是不相信国产奶粉,这让乳企很恼火。企业家们认为,消费者骂国产奶粉是2008年的后遗症。他们说,如果深广两地的货架上没有进口奶粉而去香港抢购情有可原。如果有还是跑到香港去买,那就不是企业的问题了。那是谁的问题?“美素丽尔”事件给这些自负的企业家们当头一棒。它说明了令消费者担忧的是中国奶业环境的不安全。尽管进口奶粉也被检出二聚氰胺,尽管我们的企业希望公布自己的月抽检结果,问题是,消费者已经不相信数据了,更相信环境。
为什么?因为中国乳业发展环境太复杂了,利益格局太顽固了。君不知,在行业管理上就一直存在奶业与乳业两个涉奶行业协会,前者代表奶农,后者代表乳品加工企业。也就是说,两家是乳业的两端,即农业、工业两家。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中国的农业产业化搞了几十年,现在,各种文件中很难看到“农业产业化”了。奶业发展也证明,农业产业化失败了,因为工农利益没法协调。奶农只有放弃,因为不挣钱,倒奶杀牛一直伴随着产业发展。所以,加工企业又提出搞“全产业链”。而“全产业链”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投入障碍,这使原料供给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市场开发速度。因此,大多数企业目前是两条腿走路,即自建牧场,又面向奶农。实践表明,自建牧场的投入非常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面向奶农同样困难,伊利的统计显示:2008年奶牛养殖小增长0.87%,2009年负增长,2010~2012年微增长,分别为1.56%、2%、1.5%。企业的收奶价格已经很高了,但是奶农还是没有积极性。于是,企业转向原料奶粉进口,进而打压了鲜奶收购价格,产业形成恶性循环。
5年后,“奶源建设”的问题仍然是行业发展的制约。因为乳业与奶业依旧脱节。农产品有地理属性,就是荷斯坦品种的奶牛,在中国生产,吃中国饲料,它的奶就应该是中国标准,但我们的企业希望与国际接轨,我们的生鲜乳蛋白质指标是2.8,企业非要生产出指标是3.3的乳品。所以,奶农的奶因此而“不合格”被拒收,或低价收购。还有,中国乳企发展观普遍不科学。当年的“抢奶”风,始作蛹者虽蒙牛,但众人拾柴火焰高。蒙牛靠“先拓市场、再建工厂”的“探索”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达到了三鹿30年才达到的规模。由于奶源没有保证,一到旺季便四处到奶农手里高价收购鲜奶。蒙牛发起的抢奶行动彻底打乱了中国乳业的生态平衡,点燃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导火索。乳制品行业正常增长速度在8%~12%之间,而2005到2008年,蒙牛速度远超行业20%的最高增长率。
现在看来,还是企业的问题,但企业的问题又是谁的?是政府主管部门的。政府必须严格按区划布局加工业,不能把乳品加工作为政府“招商引资”政绩,“先卖奶,后养牛”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变到真正的“以农为本”上来。所以说,乳品企业用不着“做大做强”,老老实实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