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新国
职务: 安徽池州九华农村商业银行牌楼支行信贷员
他是农民口中的“大哥”,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他待农户就像待自己的兄弟姐妹。
他是大伙心中的“前辈”,24年的信贷经历,把他铸就成全行的一本信贷业务“活字典”。
他叫张新国,是安徽池州九华农村商业银行牌楼支行的一名普通信贷员。从事信贷工作24年,他凭着对农村金融事业的热爱,以无私的奉献丈量着自己的人生:一颗忠心、一腔热血、一份真情、一片汗水……尽心尽责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贷款损失。
服务跟着农民走
牌楼镇大山村的交通极为不便,从村到镇,要走至少20公里的山路。而大山村多年来一直没有银行网点、存取款极为不便这件事儿,也成了张新国心中最大的心结。
大山村取款难的问题不仅牵动着张新国的心,更牵动着九华农商行的心。九华农商行的行领导在获知此事后,及时跟安徽省联社沟通联系,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反复试验,2011年5月,一项新型金融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顺利推出,大山村是被选为首家试点。
这时候的“张大哥”也主动担当起了助农取款点的管理员和宣传员,告诉山里的百姓:现在偏远山村的农户不用“赶集”,也能享受跟城里一样的金融服务。
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张大哥”而言,他有着浓厚的“三农”情结。24年来,无论农民申请贷款金额大小,只要符合条件他就快速办理,从来没有发生被农民投诉的事件。截止到2月末,他负责的农户贷款达到786户,金额达3620万元。
人品是放贷的准绳
凑近张新国的办公桌,一本本泛黄的笔记本整齐地放在那里,随手拿过一本翻开来看,这才发现这一本本泛黄的笔记本里记录了他工作期间所有的贷户信息:姓名、住址、资产、负债、信誉情况……
张新国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看看谁家的贷款快到期了,谁家的资金周转紧张了,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24年,每当跟老张谈起某个贷户时,老张总是习惯性地拿起他的笔记本,对贷户的情况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一笔笔、一页页,字里行间清楚地记录着的,是一个基层信贷工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路历程。二十多年的信贷工作,让张新国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张新国经常说,“群众是最重感情的,只要咱帮到他们,他们绝对不会欠账不还的,放出去的贷款不愁收不回来。”
2010年的一天,牌楼镇的程国银为了多挣点钱养家,想到镇上菜市场搞批发。可是手头资金紧张,让他想着到牌楼支行贷点款。接待程国银的,就是张新国。
在贷前调查过程中,张新国发现,程国银只有三间破旧的土坯房,此外,家中还有个智障的父亲和年迈的爷爷。当时,对他是否有还款能力,张新国纠结了许久。通过深入调查,张新国了解到:程国银是一个吃苦耐劳、孝敬长辈、有责任心的人。于是,张新国先给他发放了两千元的贷款。
现如今,程国银钱袋渐渐鼓了起来,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不仅开上了私家车,而且在城里还有了几套住房。怀着感激的心的程国银每次想请“张大哥”吃饭或者送点什么,都被“张大哥”婉言拒绝了,还被“批评”了好多回。现在的程国银不仅是牌楼支行的优质客户,还与张新国结成了忘年交。
说起“张大哥”来,从事家具生意的孙成喜也是满心感激:“没有‘张大哥’帮俺办贷款,俺的家具厂也不可能开起来。”
孙成喜原来是当地的一名小木匠,因精通木工技术,一直想自己办个家具厂。但对市场行情不熟,并且从未办理过贷款业务,对贷款办理存在抵触情绪,认为贷款手续复杂、烦琐。
张新国得知此事后,立即与孙成喜沟通,两人一起到安庆市调查家具销售情况。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连续几天的大雪封住了去往安庆的路。没有办法,他俩只好走小道,踩着一尺多深的积雪步行了十多个小时,走了三十多公里。在傍晚坐船过江时,两个人的靴子都湿透了,在刺骨的寒风中,两人冻得直打哆嗦。赶到安庆家具市场后,两个人经过几天的调研,得知目前家具生意兴旺,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回来后,在张新国的热情帮助下,孙成喜获得了5万元的启动资金。
发家致富后的孙成喜逢人便说:“九华农商行的信贷政策好,又遇到了实在的老张,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
在张新国的心中始终有着一杆秤:“人品是放贷的试金石,只要人品好,在当地的口碑不错,平时对父母孝敬,这样的贷款可以放,也一定收得回来”。而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张新国从未“看走眼”: 二十多年来,张新国经手的贷款多达3亿元,收息率100%,没有出现一笔不良。
“信贷员的职责不仅仅是回收贷款,更重要的是为群众做实事”。这是张新国常反复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二十多年信贷工作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