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什么地区都适合搞家庭农场,也不是什么农户都能搞好家庭农场。只有那些非农就业机会高、农民市民化速度快、城镇化比率高的地区才有条件搞家庭农场,也只有那些得到高质量培训的职业农民,才能真正搞活、搞好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发展还必须在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与纠纷机制的基础上,否则易引发社会矛盾。家庭农场涉及农民的承包土地,这是农民的最大资产,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因地因时,以下问题需要重视:
其一是什么地区适合搞家庭农场?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土地流转差别很大,大都市上海、北京最高,分别达59.3%、46.3%;而浙江、重庆、江苏分别是38.9%、36.2%、34.2%,属于第二梯队。第一与第二梯队,非农就业多,非农收入高,城镇化比率高,农民务农积极性低,土地流转的比率就大,发展家庭农场就比较容易。而中西部农区,土地流转率20%以下的地区,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少,城镇化率低,农民放弃承包土地的意愿低,这些地区不应强制发展家庭农场。整体来讲,可以在城镇化比率高、非农就业比例高的地区适当建设家庭农场,不应全国一刀切都搞家庭农场。
其二是建立完善农民工市民化后的土地退出机制是基础。
家庭农场承包土地规模扩大的地从哪里来?只能向那些已有稳定的非农就业,并且户籍已进城的农民租赁。目前我国虽然城镇化比率已51%,但有城镇户籍人口只有35%,还有16%的人口虽然已在城镇有工作,但没有城镇户籍,还不可能把农村的承包土地彻底流转。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这16%的人如果获得城镇户籍,可以建立农民变市民的承包地自愿退出机制。对于那些已不愿意继续从事农业,也不愿意保留承包地的迁移农民,要给予足额的补偿,不能强制剥夺。而对那些虽然在城市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工作不稳定、无住房等不愿意放弃农村承包地,也不能强制退出。户籍改革不应该与承包地退出挂钩,这是农地流转的底线,因为我国已实行农地长久承包,承包土地已是农民的最大财产,这个财产只能通过租赁售卖,不能无偿剥夺。为了保障退出后的农民能够在城镇稳定下来,退出价格不应太低。
其三提供完善的培训与社会化服务是家庭农场能否搞活的关键。
目前试点地区的家庭农场最大问题是如何让农民学会经营。家庭农场要想发展好,必须加强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以及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培训,让他们能够既懂生产又会经营,同时还应该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
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如果处置不当,人为强制把农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精心谋划,才能不把好事办成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