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3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外地的员工早回家

□ 本报记者 臧洪菊

  亲情化组织建设的实施没有时限。如果非要说一个时限,那应该是该办事处在《2010年工作指导意见》当中提及的3个字——持久化。

  “家在外地的员工,今天已经让他们回去了。”北方某省联社办事处综合科科长在提前发来的春节祝福短信中告诉我。掐指算算,距离法定的春节假期还有十几天的时间。

  与该办事处结缘,是在2008年年末。从那以后的三四年里,在每年年底的采访中,全辖年均一百万的存款增速,是我能从该办事处获知的必然消息。

  在这个办事处中,有一部分员工是从基层借调上来的。因为工作忙碌,一般都是周末才可以回家,工作日大都是住在单位的宿舍。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在多年的采访中发现,基层员工认为,能被借调到办事处工作,是一种小荣幸。

  “让家在外地的人早回家”,这应该是他们“亲情化组织建设”中的一个做法吧。看到短信时,我第一时间反应到。

  第一次在该办事处听到实施“亲情化组织建设”一事,是在2009年。“就是要在全系统打造一种乐观向上、好学求进、心情舒畅、和谐高效的良好氛围。”这是当年该办事处主任给我的关于“亲情化组织建设”的解释。

  而听到员工们对“亲情化”谈论最多的,是关于“集体生日宴”的事。

  考虑到每天都有很多要忙的事务,且把大家都聚到一起也并非易事,办事处想出的办法是每三个月举办一次“集体生日宴”,为在这期间过生日的“大小寿星”们一同庆祝庆祝。生日宴那天,办事处只要没出差的高管都是要参加的。包括一向严肃的办事处主任。

  “开集体生日宴时,主任也没有了主任的架子,跟我们一起唱、一起闹、一起玩。”新员工小李在接受采访时一脸的兴奋。

  当然,亲情化组织建设的内容并不仅是一个生日宴。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活动室……员工们说,办事处要求全辖区各单位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去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 

  而且,亲情化组织建设的实施也没有时限。如果非要说一个时限,那应该是该办事处在《2010年工作指导意见》当中提及的3个字——持久化。

  在亲情化组织建设开始至今的3年左右时间里,从该办事处延伸出的大大小小的关爱,无所不及:为展示员工特长举办的职工运动会、为帮助员工解决子女就业而推出的《员工身份置换方案》……当然,也包括这次春节假期的小安排。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