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等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实施绿色信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银行服务和回馈社会的最佳方式之一。
绿色信贷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现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金融工具。如何正确深入地理解绿色信贷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优化结构,值得探讨。
建章立制 长效推进
要从战略高度明确绿色信贷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实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对维护社会环境和资源安全的社会责任。要加大绿色信贷理念培育和传导,营造节约、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自觉将绿色信贷理念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要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和调控手段,通过制度安排将国务院、银监会和上级行绿色信贷政策贯穿于客户识别、授信评级、信贷审批、贷后管理及系统控制等业务流程中,夯实绿色信贷工作基础。
要重视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有效识别、计量、监测信贷业务中环境和社会风险,提高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认识能力、管理水平和处置技术。应定期对信贷政策、包括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持续改进,确保绿色信贷工作的延续性和协调性。
应将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适时对绿色信贷情况进行检查。要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把绿色信贷开展情况纳入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绩效考评体系,严格执行考核评价,确保绿色信贷持续有效开展。
要适时披露绿色信贷开展等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主动接受监督,增进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定期将上一年度绿色信贷开展情况向当地监管部门报送,并通过适当途径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和指导。
坚持原则 优选客户
农信社信贷导向要遵循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规定,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实际,引导企业经营活动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
要认真学习绿色信贷相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绿色信贷基本原则。一要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二要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污染,客户各类污染物排放水平须达到或优于适用的有关标准,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三要有利于控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支持鼓励客户实现碳中和;四要有利于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支持鼓励客户采用节约型、可循环或可再生的资源利用方式;五要有利于妥善解决安全、健康、移民等社会问题,客户须达到安全生产、职业健康防护等方面适用的标准或要求;六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客户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传统,妥善保护涉及到的文物古迹或文化遗产。
完善流程 加大投入
一要根据国家政策规定,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实施风险敞口管理。积极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项目,要大力支持。
二要针对评估标准,对客户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与分类,相关结果作为其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并在贷款“三查”、贷款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对存在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要求其采取风险缓释措施,包括制定并落实重大风险应对预案,建立充分、有效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有效管控环境和社会风险。
三是对列入国家政策限制和淘汰类项目和企业不予提供授信,对主管部门认定环保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力的企业,除发放与改善环境问题有关的授信外,要停止新增授信,并对原有授信实施逐步压缩和收回策略。要杜绝为高耗能、高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项目和企业发放贷款或融资。
四是加强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要吸取传统信贷产品的经验,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财富设计绿色信贷产品,拓宽服务范围,体现环境与社会责任意识,满足绿色发展需要。
五是探索建立绿色信贷标示统计制度。要根据发展改革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为依据,结合地方和自身实际,探索并制定涵盖面广、可操作性强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绿色信贷评估标准,提高绿色信贷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