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对于农村金融行业来说,这五年中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极不平凡的——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述,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2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末的17.63万亿元。
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源于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时,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有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另一方面,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稳健,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底的8.4%提升到去年底的13.3%,不良贷款率由6.1%下降到0.95%,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
当然,“三农”工作始终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持续巩固和加强,也为农村金融行业,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描述——“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明显”的字眼紧随“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有序推进”中可以看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细数成绩的同时,农金事业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也在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体现,“稳”字被摆在了最先决和首要的位置:
从宏观政策制定上,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
从金融监管上,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不断优化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从金融资源配置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然而,稳定是为了夯实基础,促进更好更快的发展。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呈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国家对“三农”和金融事业定下了“稳定”的政策基调,无疑使其发展有了“主心骨”;而如何运用好这些政策,在不断深化的改革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创造出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则需要每个农金人不断地探索和艰苦地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