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3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依旧浓浓“三农”情

□ 本报记者 张新若

  今年的两会如期而至,一向作为两会热点的“三农”问题不但余温未散,更是因为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的家庭农场、收入倍增之农民增收黄金期、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等使得“三农”热潮更加“红火”。

  此次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中,围绕“三农”展开的话题也不胜枚举。对于“三农”新政,代表、委员们也有很多自己的见解。3月2日在北京会议中心,我见到了全国政协委员、湖南新大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伍跃时。作为商人与农业科技创新的代表人物,伍跃时认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粮食安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当谈到保持种业产业竞争力时,伍跃时指出,稻都的建成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种业产业竞争能力。“让中国的米袋子、粮袋子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里。”一直以来都是伍跃时的梦想,更是我国8亿农民的梦想,这就需要所有“三农”人的努力。

  十八大报告中对于城镇化建设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因此在此次两会期间,“城镇化建设”也成为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对此表示,“搞城镇化切忌一哄而上,一定要稳妥。在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建设中,应该将农民收入、就业、税收等方面都考虑进去。”

  各个界别对于支持“三农”均有自己的方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原总裁杨超给出的答案是“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化、市场化运营”。

  随着新农合、新农保的普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得到改善。然而, 政府在这一方面的不断投入也给自身造成一定负担。杨超说:“可以利用我们在农村地区网点多、服务好、专业性强的优势减轻政府压力负担,减少农民开支,真正把惠农措施落到实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三农”问题继续提出新的发展规划与目标,“家庭农场”等概念的首次出现为“三农”发展给出了新思路、新方向,也将为其注入新的前进动力。

  作为一名“三农”事业的见证者,我衷心地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三农”不再被贴上“社会弱势群体”的标签,而是以崭新的姿态成为新时期里的新阶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