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但按户籍人口计算只有35%左右。由此看出,中国城镇化建设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城镇化模式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之路该如何实现?如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以及在户籍、社保、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这些问题亟待解答。
全国“两会”召开伊始,城镇化就成为委员和媒体谈到的关键词之一。3月2日,九三学社发布了一份有关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80%以上受访农户愿意到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居住。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有1350万人口进入城镇,依此计算可直接拉动投资2.65万亿元。按城市消费是农村消费的3.6倍计算,城镇化进程每年可拉动消费提高2.6%。针对城镇化的相关问题,民建中央提出建言: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趋利避害,防范一些地方把好事办歪。
症 结
相关数据显示,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约9.6亿人口中只有约18%生活在城市,中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到2011年,中国约13亿人口中,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正式进入城镇化“拐点”。
2012年中央经济会议之后,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成为舆论焦点。在过去10年经历了城市人口激增、房价非理性化暴涨、生活环境屡遭破坏后,人们开始担忧城镇是否会被传染“城市病”。
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让农民进城踏实、留家安稳。但大量农民进城,土地由谁耕种?城镇化是否会侵占耕种土地?而近年来,一些房地产企业加紧在中小城市的拿地步伐,更让中小城市居民对三四线城市房价走势表示担忧。“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让农民从土地搬进楼房容易,如何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确是各级政府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
药 方
民建中央在提案中提出,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趋利避害,防范一些地方把好事办歪。要防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支撑、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的“拉美化陷阱”;要防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避免地方一哄而起搞大跃进;要防城镇化的“房地产化”,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要防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消灭村庄,迫使农民“被上楼”、农村被城镇化,陷入“掠夺式发展陷阱”;防特大都市“大城市病”,陷高楼林立而居民幸福感下降、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粗放开发陷阱。
其中,特别是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将高层决策在具体实施中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未来阶段各职能部门的谨慎执行。
委员观点
吴鸿:城镇化不是城市化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城镇化是一个趋势,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防止一哄而起或急功近利。如果缺少科学的规划、不按照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去推进,会产生严重的发展“后遗症”。城市也好城镇也好,都要有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现在很多小县城也开始拥堵,空气不好水也不行,这些问题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之初把它谋划好,一旦城镇的构架拉起来后再改造,相当于先污染后治理,成本代价太大,所以还是要理性地对待。因此,推进城镇化要从初期就注意科学规划,政府扮演该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拆,这样可以减少很多后续可能产生的问题。
对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吴鸿表示:“我国城镇化要强调‘人’的城镇化,而不单单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很多地区重视政绩工程,认为修建漂亮的马路、医院、学校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事实上,这只是完成了硬件的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政府应考虑的是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怎么适应新的生活,适应后如何安居乐业,小孩能否得到较好的教育,医疗能否得到保障,这一系列的社会保障都应纳入政府考虑的范畴。可见,城镇化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人民带来幸福、高效的生活方式。然而,吴鸿认为,城镇化的进程中应避免城市化的趋势。他说道:“以前我国提出‘城市化’的概念,有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大范围搞城市化并不现实,因此要将重点放在‘城镇化’上,重视乡镇、中心镇、县城的建设,不能都搞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硬件当然是越强越好,但类似的城镇化过程中法律的各个条文规定的都要适合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有些城镇的经济实力强于其它县,建制依然要根据城镇的模型来进行。城市化与城镇化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吴鸿表示,城镇化的推进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张番)
赖明:新型城镇化要做好“顶层设计”
“首位的问题,就是要从国家层面思考好顶层设计,产业应该怎么分布?人口怎样变迁?人口和产业如何良好匹配?”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说,这样再做城市、农村规划,才能将城镇化推向健康发展。
赖明指出,各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展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丰富的创造力,但普遍缺少清晰的远景目标,对一些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认识不足,影响了规划建设的前瞻性。
赖明建议,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城镇化建设予以重视,出台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发展方向、途径、目标和重点等,既不能“走一步算一步再看一步”,也不能大干快上“搞运动”,一切标准向城市看齐。
(全涛)
吴焰:用保险制度为城镇化“保驾护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保集团总裁吴焰将关注重点投向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农民、农民工群体的保障问题。
吴焰认为,运用保险机制可增强城镇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的保障水平,在征地补偿和农民安置过程中,运用保险机制对社保制度缺失的替代和补位,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医疗等保险计划,可以从制度层面建立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同时,保险机制能化解信贷支农中农村有效抵押物不足难题,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