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3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妨“试一试”

□ 本报记者 臧洪菊

  现在想来,那一次“试一试”,虽然从开始的采访至最终的成稿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有了那一次“试一试”,我迈出了人物采访的第一步。

 

  “哦,这样啊,那我再试试。”耐心地听我说完约稿的意见和建议,电话那边的兰兰回复道。

  兰兰在一家银行的电子银行部工作。最初识得兰兰,是因为她的一篇题为《只要“两块六”》的文章。文章的写作缘起是兰兰在省外的一次跨省跨行取款经历。她说,当时,复杂的跨省跨行取款费用计算方式所得出的手续费,着实让她这个在农村银行工作的人“小惊”了一下,于是尝试着为划算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收费标准“写点什么”。尝试着构思框架、尝试着起标题、尝试着组合逻辑……在多番“尝试”的努力下,《只要“两块六”》的文章成型,不仅赢得了有关领导的赞赏,而且还被刊登在了该行的网站上。该行办公室主任在提及此文时也一再地说,“写得好,尤其是题目。”

  与而今与其约稿所得到的回复相似。印象中,兰兰说当时写《只要“两块六”》的原因,是“只想试着写一下。”

  “试一试”。工作与生活中,我喜欢这样的回答,更欣赏这样的勇气。但常让自己自叹弗如的,是单位里的年轻人。

  例如,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同事小X能搜罗到无数个与之相关,但却与己素不相识的电话号码,然后抱着电话机一个接一个地拨过去。结果是:有顺利拨通的,有直接挂断的,有婉言拒绝的,有谦卑以待的……但无论如何,只要尝试过,在多样化的结果中,值得让人期待的一个或多个,还是“可以有”的。而且,在如此的自我历练后,现如今的小X虽然依旧是单位里最年轻的丫头,但经过两年多的锻炼,却迸发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潜力。

  当然,有时候,我也会刻意让自己去“试一试”。

  记得刚到单位工作的时候,常看到头版头条上刊登的单位前辈们所做的“大人物”采访,与此同时,内心也在不断地纠结:是带着“羡慕加眼馋”向前冲?还是认清“采访实战技能匮乏”的现实老实待着?

  “写个试试?”我在日记本里写到。像是反问,又像是鼓励。

  “试试吧!”

  写下这三个字后,纠结的我翻开“资源贫瘠”的手机电话簿。在前后翻了多遍后,锁定了彷如救命稻草的一串数字——一个爸爸的朋友的朋友的电话。然后经过多次转托,竟然终于让我联系上了一位研究领域与农村金融相关的林教授。

  对于那次采访的过程,脑海中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在林教授的办公室外,连绵的雨雾淅淅拉拉地下个不停,在办公室内,则是被我那毫无逻辑的问题搞得满头雾水的林教授。幸亏林教授脾气好,再加上朋友相托,他耐着性子理了理“答题思路”,然后花了近1个小时的时间,将我原本凌乱的问题有条有理地回答完毕。

  转眼间已工作多年,现在想来,那一次“试一试”,虽然从开始的采访至最终的成稿,经历了很多曲折,中间也经过了多次往复的修改,但有了那一次“试一试”,我迈出了人物采访的第一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