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3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银行业高薪厚酬应 “物有所值”

□ 本报记者 胡莹洁

  近年来,银行因收费问题、“理财门”事件等话题,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常常遭受质疑。人们不免怀疑银行在获得高利润的同时,是否切实充分履行了银行的专业职责。银行员工的薪酬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与银行利润相挂钩,因此关注银行业薪酬的背后更多是关注银行服务是否“物有所值”。

 

  春节前,各行业的年终奖陆续发放,在坊间流传的各类“年终奖分析报告”中,银行业是不可或缺的行业之一。从“某银行前台小妹拿了7万元年终奖”,到 “银行高管几十万元年终奖”,各种传闻无不挑动着公众的神经。

  无论传闻真假,公众对于银行业年终奖的高度关注是毋庸置疑的,只因年终奖是员工一年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银行业员工薪酬水平的最直观体现。人们对于年终奖的关注实质上是对银行业高薪酬现象的持续注目。

  其实,从各行业年终奖发放情况来看,银行业并不是唯一的高薪行业。据调查,在建筑行业,资深建筑设计师年终奖十几万元很正常,少数建筑师如项目负责人等,年终奖可能拿到上百万元;某垄断能源类央企非核心机构的工作人员年终奖是10万元;一些律师的年终奖也有几十万元……

  然而,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却始终是银行业的高薪酬。

  为何银行业的薪酬状况如此备受关注呢?因为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银行业涉及社会生活的范围十分广泛,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企业或机构的运作等各方面都与银行有着极大的关联。银行的一举一动常常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和民生生活。所以,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服务水平乃至员工的薪酬状况更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关注。

  尤其近年来,银行因收费问题、“理财门”事件等话题,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常常遭受质疑。人们不免怀疑银行在获得高利润的同时,是否切实充分履行了银行的专业职责。银行员工的薪酬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与银行利润相挂钩,因此关注银行业薪酬的背后更多是关注银行服务是否“物有所值”。

  但是,饱受关注的结果却是饱受争议。

  其实,银行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根据经营的业绩状况,将更多的利润用于提高员工薪酬和改善员工福利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当银行业的高薪厚酬遭遇实体经济的持续下滑和产品服务的创新乏力,自然会引发质疑。

  目前国内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间利差。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然启动,但从2012年银行业继续向好的整体经营情况来看,虽然利润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然而总体利润仍是大幅增加。

  本应相融共生的企业与银行,却在利润高低上“冰火两重天”。这恰恰意味着过高的贷款利率使得银行过度占据贷款企业的利润,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十分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更遑论扶助实体经济。

  另外,银行的薪酬框架尤其是高管的薪酬构成,取决于当期业务收入和当年利润,具有短期和单向的激励特征,但银行业的风险却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这便容易导致银行高管因追求短期利润而产生风险隐患的可能。因此由当年利润决定的高薪酬或许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员工,却也会为长期发展埋下“地雷”。

  美国电影《蜘蛛侠》里,原本只是普通学生的主人公无意间获得了超能力,因为伯父的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成为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蜘蛛侠”。同样,对于银行业来说,更应大力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让高薪厚酬可以匹配得上肩负的专业职责。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