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东瑰仁波切讲谈禅茶本身,就是一个洗净“杯器”的过程。我们的色身即是一个杯器,我们的心亦是杯器。而对人事的执著,无始劫来养成的“自以为是”,以及防不及防的贪嗔痴三毒,都无时不刻在沾染着本来洁净的杯器。
吃茶,正是清净自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亲力的实践,勤奋的学习和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离开修学谈禅茶,只能是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为了谈禅茶而谈的禅茶,同样是伪装成禅味的贪念。放下的力量,来源于最初的放下,放下杯,放下茶,放下对自己的偏见和执著。
今天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物质技术高速发展的国家。但对科技力量的迷信以及物欲的无限膨胀所带来的,只是我们生存系统的加速崩溃和心灵世界的极度贫困。即便如品茶这一在中国极其大众化但又有着茶禅一体之高度精神内涵和悠久历史的文化行为,也变得日益物质主义。人们对茶的品种、价值、品质,特别是对其“绿色”度的关注,大多数人只是出于对健康的追求,甚或是出于对物质享受的偏好甚至炫耀。但与此同时的另一趋向,是茶禅和禅茶文化被重新认知和推祟。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现象——无论是修行导向的茶禅还是修身养性抑或审美旨趣的禅茶文化,都与佛陀结下了各自的善缘——毕竟,中华民族是一个与文殊师利及观世音、地藏三位大菩萨有深厚渊源的民族!然禅悟所应对的是利根锐器的行者,现世当机者不多;而赏禅茶者,若不依茶推致佛法的认知与实践,却更是得缘而不惜缘了。因此,以茶悟道的茶禅精神固然值得提倡,但作为我们普凡大众而言,更为实际的,应在于从茶禅一味这一传统文化中不断地了解佛陀其人,了解他有关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以及人们藉此获得精神提升的道路与方法。倘若我们在喝茶与复古的过程中已超越于非究竟的、负面的物质追求之上,何其乐哉!
禅茶讲求“正、清、和、雅”,种茶、采茶、制茶、泡茶、品茶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虽说法无定法,佛陀说八万四千法门对境八万四千类众生,但若与佛法结缘并由此走上修道之路的话,依教修行和寻求上师的引导是不或缺的。但现代人大多非忙即累,压力重重,何来时间精力专注佛法?无论富穷,为贪瞋痴、傲慢邪见所障碍,不知生死,难信因果,不知佛法为自利利他、圆满现世福德和超世智慧之根本路径。只有在死亡之中阴境界中方知因果真实、生死流转之可怕以及佛法的可贵。为此,诸多住世人德无不殚精竭虑,设置种种方便说法、方便行法利益末世有缘众生。以茶缘结佛缘,开启福德智慧之门,便是藏传密宗佛教大德之一康乡城桑披岭寺、东瑰仁波切慈悲利众的一个方便法。
现在人们对佛祖及佛法的认识越来越浅薄或趋于迷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也是一个契机,表明世人信仰缺失症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回到佛祖释迦牟尼其人其事,再逐步了解佛祖所说教法的核心义理。只要真正明白这两个方面,修行证悟便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为此,东瑰仁波切对与大乘佛法藏传密宗黄教有缘者,提出三点。
其一,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做一些其本的阅读。首先可以反复阅读《释迦牟尼大传》,格桑曲杰加错写的这本。但一定要抛开成见,不要简单地将其看做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故事,一遍翻过。而应该放下浮躁情绪,反复地开放地多次阅读。接下来可以拜读《入菩萨行论》,《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还可以再接着读《三主要道》,作者是帕绷喀大师。其实在整个阅读中,我们都要提醒自己这是一种与通常意义上的阅读截然不同的阅读,是一个洗净自我被贪瞋痴污染的杯器,抛开固有的偏见、邪见、愚见,完整无漏地承纳无比珍贵的佛陀智慧系统的清净甘露的过程。若能以这样的心态去阅读《大传》和其他教论,则每一遍都有其功德和加持,而你对它的体会不断深入,不断获取最宝贵的大利益。
其二,了解和逐步体悟佛法的几个核心义理,如缘起性空、业力与因果、六道十二因缘、生死与中阴、菩提道次第及三主要道、四谛与六度,五戒十善等。同样,对这些基本义理的理解,不能停留于学究式的解读,而一定要解行并进,渐行渐深。
其三,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可以实践一个简单的早晚课。同时寻求亲近善知识的引导,则修行之旅实际上已经开始。东瑰仁波切衷心希望,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即空性的人;佛法亦非宗教,而是揭示万法空性,指导人们追求圆满快乐的智慧体系;佛法更非难行道,只要我们把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同生活和工作结合起来,我们的心灵自然可以得到净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生活在道德和觉悟中,生活在长养菩提心的福乐智慧之中。
非菩提而又似菩提。茶叶这一古老而长青的梵叶,以其无可替代的物性,从印度到中国,与佛心渐趋渐融,直至同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非常殊胜的。我们得结茶缘、以茶缘结佛缘,亦是何等的殊胜!既结个种宝茶缘,则应当想到,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杯器,请洁净它,珍爱它,因为它是盛放生命真谛、佛陀法饮的天上宝器。唯望有此茶缘者,不仅能喝出身心健康与静怡,更能以此灵芽净水荡除三毒烦恼,浇培心中自性的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