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英国媒体爆出英国和爱尔兰的食品安全部门调查超市中出售的牛肉汉堡、意式牛肉千层面掺杂马肉的问题。随后,“马肉丑闻”持续升级,并迅速发酵至欧洲多个国家。2月14日,德国、挪威、奥地利等国不断发现被掺进牛肉的马肉。15日,欧盟27国决定在欧盟范围内对牛肉制品进行DNA检测。
虽然欧盟委员会表示,这不是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只是假标签问题。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暂时没有确凿证据能显示食用这些马肉不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爱尔兰食品安全机构就查出马肉中含有止痛剂的药物成分。
无独有偶,潜藏多年的鱼肉以次充好现象再次浮出水面。2012年12月底,一个名为“Oceana”的海洋保护组织发布报告披露,从抽样调查的81家美国纽约商场和餐馆发现,其出售的海鲜有约39%都涉嫌假冒,以乱贴标签或乱写菜单等方式误导消费者。随后,德国一渔业问题专家哈特穆特·雷拜因博士2月20日表示,鱼肉造假在欧洲并不新鲜。据悉,海鲜产品在欧洲被错误标注的现象在业界非常普遍,检测表明,一些欧洲国家某些特定种类鱼肉发生错误标注的情况超过1/5,目的是以次充好,赚取更高利润。
马肉和鱼肉造假事件的出现,标志着欧洲仅凭道德标准就能保证食品质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欧盟健康和消费者事务委员托尼欧·博尔格在19日表示,欧盟各成员国专家正加紧就欧盟范围内强制进行食品DNA测试问题进行磋商,以向公众表明“欧盟重视并希望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百密一疏”何以发生
“马肉丑闻”发生后,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特别委员会批评说,丑闻捅到了政府与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痛处。作为监管机构,英国食品标准局对食品安全问题麻木与漠视,当威胁公众健康的危机出现时,应对乏力。危机爆发后,当需要短期内检测大批样本时,也暴露了英国食品检测能力不足的短板。
无论是道德层面的“失误”——把标签错贴,还是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带来的必然后果——人们对便宜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马肉丑闻”和“鱼肉丑闻”都让我们意识到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事实上,欧盟先后制定了20多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比如2000年颁布的《食品安全白皮书》,2002年生效的《食品基本法》,2006年实施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等,建立了一套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欧盟委员会于2002年1月正式成立了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下设管理委员会、9个风险评估小组、6个专门的科学小组以及信息发布机关等,负责对“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控。
但百密一疏,欧盟虽然有共同的市场,但各国发展水平不一,在食品安全、食品监管等方面的立法也不同。金融危机又拉大了欧洲南北差距。在政府监管松懈或者缺乏执行力的情况下,标着欧盟生产的标签并不能保障原材料或产品安全。这也是全球化的后遗症:产品供应链过长,难以控制其中的每个环节。正如法国一家消费者协会的主席阿兰·巴佐所说,监管者往往更加关注终端产品的卫生检疫,忽视了产品在一系列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这也是马肉能够逃过监管的原因之一。
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
事件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也有所启示。相对而言,我国食品安全工程起步较晚,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体系还需要一段时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文件要求,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显然,要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我们还需更多努力。
(小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