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言
幼时生活在农村,供销社就是个百宝箱,想要什么都能买到。长大后进入供销系统,人在外却也能为家乡父老服务,倍感荣幸。这次回乡,看到20世纪60年代供销社的老房子与大超市、家电商场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当这一切映入眼帘,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家乡的进步,更有说不出的震撼。
今年春节,我回老家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走访亲戚时,惊奇地得知本来在家种地的娄万柱叔叔竟然在村里开了个大超市。娄叔叔也是老供销人了。1974年到风水山供销合作社参加工作,1998年供销合作社解体,他便下了岗。后来供销合作社卖了许多资产给职工上养老保险,有一些返聘回来继续开小商店。据叔叔回忆,当时小商店里卖的只有一些种子、化肥、农药之类的务农必需品,其他的生活用品很少。2010年,供销合作社重建了房子,盖起了二层楼,并且供销合作社出一部分资金,承包者贷款一部分资金重新开了个商店。2013年,记者回到家时看到,那个简单的小商店已经变成了干净整洁、货品丰富、开放货架的超市了,周边还开起了电器店、药店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城里有的这里都有。
“当年在供销合作社工作感觉特别自豪,咱是为父老乡亲提供服务,后来下岗了也没机会为老百姓做点事,没想到咱供销合作社转型后又干起来了,给我们老一辈供销人提供了重新就业、为农服务的机会。现在开了超市,供销合作社给投钱不说,经营权还是咱自己的,积极性提高了,收入也大大增加了。我在风水山供销合作社那会,全年全乡总销售额300多万元,现在光日用品零售就有1000多万元。现在不光收入增加了,开超市还不用操心,货物都是供销合作社直接送,压的货也不怕过期,过期了都给咱免费换。”娄叔叔乐呵呵地向我介绍道,“我们这些返聘的老职工是跟着百姓受益,为了方便老百姓生活咱才有工作。还别说,自打这个超市开业,乡里乡亲的都来这买东西,尤其是岁数大的人,见着供销合作社可亲了,都念叨着供销合作社东西好,货真价实,不坑老百姓。”
但是,娄叔叔也有发愁的地方,物价上涨、百姓购买力增强,进货的数量增加,相应的货款增加的更多,供销合作社刚起步,流动资金有限,这样一来超市的存货数量就有限了,像过年这种销售旺期就会出现断货现象。老百姓也有难处,过了正月就得筹备种子化肥准备种地了。农民们不清楚今年种点啥好,有的时候赶得巧今年种的粮食刚好是卖价高的,有的时候粮食产量挺高,可是卖价不好,这一年又挣不到啥钱了,甚至有的时候当年都卖不出去,只能攒到明年低价按陈粮卖了。
针对这些问题我采访了巴林左旗供销合作社主任肖继业。肖主任告诉我,供销合作社就是为百姓解决困难的,其实百姓面临的这些困难也是他们忧心的地方,不过他们不只停留在忧心这个层面,班子成员一起商讨策略,每年春天派专家到农田里考察土质,根据考察结果告诉农民种什么农作物易丰产丰收。社里建设农副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秋季把农民种的粮食收上来,一部分自己加工,一部分卖出去,卖出去的部分根据差价为农返利,这样做到粮食深加工、产购销一条龙。今年,他们还将在碧流台乡筹建一个大型农贸市场,为商户和周边百姓创造更好的经营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