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马云与王健林就“电商能否取代传统的店铺经营”展开辩论,并引发“亿元对赌”——到2020年,如果电商在中国整个大零售市场份额占50%,王健林将给马云一亿元,反之,马云输给王健林一个亿。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健林和马云的“对赌”引发了“电商”和“实体”经营的激烈讨论。
这种讨论在茶行业也不例外,有人认为茶叶电商化是一种趋势,对传统茶叶经营带来巨大的冲击,也有人对电商心存疑虑与顾虑,始终坚守实体店。那么,未来茶叶销售的出路何在呢?
茶市疲软倒逼通路选择
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消费市场的疲软在各行各业日渐显露,茶行业也不能独善其身,消费疲软早于2011年底就开始出现,2012年进一步疲软。业内人士认为,2012年茶叶市场的滞销现象产生原因主要是内外交困所致,既有市场大环境下的消费疲软,也有茶叶负面新闻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恐惧。
一般而言,茶叶批发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一直是判断茶市行情的风向标。从众多家茶企都得到此类信息,市场疲软导致今年茶叶市场销量趋减,传统茶企几乎都难逃销量萎缩的命运。现今,茶商们面对着两大头疼问题。第一,茶市冷淡直接带来营业额的持续走低。第二,经营成本越来越重,房租、人力成本不断攀升。因此,电商成为茶叶销售领域必做的“选择题”。
多数小茶商仍钟情实体店
事实上,在茶行业大公司纷纷开起网店的时候,小茶商们却很淡定,依然钟情于实体店的还是占大多数。
林先生是南方茶叶市场一家茶庄的掌柜。林先生经营普洱茶生意多年,以批发为主,这些年生意不错,老客居多,来拿货的主要是经销商。当聊到淘宝网时,他的语气中带有一丝不屑“其实我之前也开了一家淘宝店,可是开网店要花钱维护,又要花钱做推广,又存在恶性竞争,我力不从心。”
虽然网上开店确实有好处,成本低、风险小,但是他依然坚持茶叶实体店的路线,他的第二家实体店已经开始装修了。他给我们泡上了一壶上好的普洱茶,“我们经常以茶会友,回头客还是很多的,很多喜爱喝茶的朋友都可以成为好朋友,做生意做得好但还要做得开心,很多东西不是冷冰冰的网店可以拥有的。”
电商为传统茶市提供未来选项
根据易观智库预测,2012年茶叶B2C网上零售交易规模为39亿元,到2014年,茶叶B2C网上零售规模将达到77亿元。目前,茶叶B2C网上零售的交易规模上看,天猫、京东、当当等综合电商平台占到了整个交易规模的90%,而垂直网站仅占到了10%。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1月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12年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98亿元,销售农产品的网店共计26万家。报告指出,从具体农产品看,茶叶在淘宝网销量最大,日交易额超过700万元。从整个电商产业链来看,茶叶作为农产品中的重要品类,随着网购市场的飞速发展也在悄然崛起。
笔者在天猫上浏览了几家茶叶商城发现,每家茶企都不同程度地糅合了时尚元素。淘宝数据显示,25—35岁的消费者成为网购茶叶的主力消费者。网上购茶的多是对口感要求不严格的80后的青年人,对他们来说,喝茶代表的是一种都市生活态度,而非专业的品鉴。淘宝对此现象的分析是“一方面是这一年龄层消费者的健康养生意识在增强,另外他们也更容易接受网购”。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认为,电子商务给茶企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尤其是在经营成本高居不下的现状下。茶企涉足电子商务市场,在网络上卖,无疑可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使产品价格合理化。但是,在网络上卖茶不同于在实体店卖茶,也会面临着重重困难,尤其是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处于拼价格的初级阶段,因此,茶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电商与实体融合才是正道
电商对传统茶市的冲击,正成为带动茶行业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其实,在很多茶商看来,马云与王健林的对赌,究竟谁会在对赌局中胜利已不再重要。电商与实体之间不会出现谁取代谁的情况,走向融合将是未来的趋势。
正如王健林所言,中国虽然有4800多家电商,但只有一家电商在挣钱,那就是马云的阿里巴巴。其他大都在亏钱,所以很难说现有电商的模式是先进的。事实上,电商仍然需要走一条较长的发展和创新之路。而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具有先知先觉意识的传统茶企抓紧机会在对自身进行转型,并积极融入电商行业,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
基于此,张黎明认为,茶企涉足电子商务可以大胆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推广;另一方面,利用实体店开展各种品饮体验,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