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浙江省长兴县被称为太湖南岸的一颗璀璨明珠,更被公认为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从陆羽在长兴写成巨作《茶经》后,一千多年的岁月里,长兴茶事兴盛、经济繁荣,创造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时值2012年年末,记者带着对这座古城茶事的追索,专访了浙江省长兴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杜使恩。
千年底蕴 现代传承
长兴县是一个茶文化悠久的地区,素有”大唐茶都“之美誉,杜会长以”四有”概括了长兴县的茶事风貌——有渊源、有底蕴、有发展、有传承。他告诉记者,长兴的老百姓历来爱茶,可以说到了“宁可三餐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所以在长兴你即使来到家境最普通的农户,也必得到主人专门奉上的好茶,茶在民间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
“在长兴,每户家庭都有专盛茶叶的器具,每逢春茶上市,长兴的老百姓会一次采购一年所需的生活用茶,然后以长兴的茶礼招待客人。而最近十年来,由于长兴整体经济的发展,长兴的茶文化对长兴人的日常生活形成极大推动。”杜会长表示,近年来长兴县政府大力发展茶文化与茶旅游,使全县茶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长兴现有茶园总面积突破10万亩,紫笋茶园基地30多个,野生紫笋茶园面积3000余亩,已成功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行列。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茶叶的产量和效益也日渐可观。据统计,到2011年年底,长兴县的名茶产量达到了576吨,其中紫笋茶293吨,紫笋白茶283吨,总产值达到3.9亿元。而全年茶叶的产量更是达到4567吨,总产值达5.55亿元。
杜会长接着告诉记者:“这些年,长兴县委县政府在立足长兴茶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提出了‘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推动茶旅游’的目标路线,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比如长兴县在2008年承办了第十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大会,获得了巨大成功,经此活动,既使长兴的茶文化发祥地概念在社会上被广为传播,又将长兴独特的茶文化平台向天下作了优雅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茶的过去和现在。再比如我们的水口乡,近些年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一条以农业产业为依托、主题活动为载体、做足人气为原则的‘茶旅一体化’道路,这对我们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打造富民强国事业有着积极推动意义。”他充满期待地说,“长兴是著名的‘帝乡佛国’,它有独特优势,以茶历史的底蕴来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紫笋天成 白茶接力
一般人都知道,紫笋茶是长兴的特产名茶,但外界较少了解的是,长兴的白茶产业,现在已成了长兴茶经济的一支生力军。“我们长兴县为大力发展茶产业,就在原来紫笋茶的基础上引进和发展了长兴白茶产业,主要分布在和平镇一带。长兴白茶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经过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已经发展到6万多亩的茶园面积,与紫笋茶并肩成为长兴茶产业的两大支柱。而政府这几年推进白茶产业的发展,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紫笋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其生产范围受到特定地域的限制,不可能大幅提高产量;二是紫笋茶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很高,别说在外地,即使在长兴本地的许多山区,也不具备生长优异紫笋茶的条件,倒是白茶的种植适得其所。”杜会长说。
回顾过去,杜会长告诉记者,长兴紫笋茶也曾走过弯路:“以前我们的紫笋茶,都是本地茶农随性生产、随性加工和包装,没有任何统一的生产加工、等级和管理标准,所以对本地紫笋茶的品牌一度造成冲击。但近些年县委县政府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就大力整改,在商标申报、知识产权维护以及农业、工商部门的质量监督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使该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十年间,长兴紫笋茶的品牌已逐渐向几家生产经营大户集中,在大幅度提高品牌意识的同时,彻底提升了紫笋茶的质量,也使它的价格从当初市场良莠不齐时只能卖到二三百一斤,到现在春茶上市时可卖到2000元一斤的均价,真正惠及茶农,响应了十八大报告建设绿色中国的号召。”
正因从源头开始抓质量、促生产,长兴茶产业在品牌价值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到现在,长兴紫笋茶已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等一系列荣誉,并被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浙江老字号名录,在“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估价达7.76亿元。对此,杜会长不无自豪地说:“现在的长兴县已经形成了‘一南一北,南有白茶做产业,北有紫笋推文化’的格局,以此来架设新时代‘大唐茶都’的格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长兴将以自身对茶文化历史的挖掘,全面提振长兴茶文化品牌,烘托茶产业优势,成就中国茶经济的一段佳话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