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一个曾经积贫积弱、债务缠身的西部供销合作社。这些年,从“两社一会”起步,从农村流通入手,紧紧扭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流通体系两条主线不放松,实现了由系统排名倒数第二,到连续6年位列第一梯队的历史性转变,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誉为“云南模式”。
云南和西部很多省份一样,基础薄弱。2004年,全省在实现扭亏和改革改制工作告一段落后,不少地方成了一无资产、二无网点的空白地区。2005年,省社班子立足云南实际,提出了引导、组织、服务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整合农村商业网点创办综合服务社的“两社一会”发展思路。以“两社一会”为载体,重建为农服务的新组织、新网络、新体系,着力扭转供销合作社改革无方向、发展无目标、服务无载体、基层无组织的局面。
“两社一会”的思路提出容易,落实起来难,单靠供销合作社一己之力重新建设,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为此,省社大力推进开放办社,借助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群众长期建立的密切关系,动员分流职工、农村能人大户、个体工商户等创办“两社一会”,整编社会企业、网点等加盟供销合作社。省社和市、县供销合作社提供创办指导、政策协调、争取项目等力所能及的服务,以服务赢得信任。为吸引能人加入供销合作社,在启动“两社一会”之初,省社从社有资产收益中拿出资金,每一个给予500元—1000元补助。
省社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注重量的积累,突出质的提升。一是适时出台《“两社一会”管理办法》,大力推广“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规范“两社一会”店面牌匾,统一打造供销合作社新形象。二是开展 “两社一会”骨干培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引导“两社一会”参与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与社有企业联合创办企业等,壮大经济实力,充实服务功能。四是以“两社一会”为基础,在县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办公室),在乡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站,打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体系;实施“四进村”,实现“五个有”,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农村流通网络的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随着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云南省社注重提升“两社一会”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水平,不断强化经济参与,增强控制力;利用“新网工程”实施的契机,提出并实施了“乡村流通工程”,联合社会资本组建龙头企业,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协调省财政部门将财政项目支持作为供销合作社的入股,增强了供销合作社经济实力,与农民联系更加密切。通过在省、市、县三级强力推进社有企业整合资源,进行企业集团化发展,省社搭建龙头企业与“两社一会”共同服务“三农”的平台,合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2011年,省社出资联合32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20余家社有企业,创办了“云南千社千品经贸有限公司”,在全省组建了80余家各级各类企业集团。
这些年省社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工作。一是逐县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推进会,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二是省社对州市社、州市社对县社分级实行目标考核,省社班子分片包干抓落实。三是大力扶持基层发展,“新网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80%以上用于基层。四是高位推动。省社始终坚持把供销合作社纳入到党委政府“三农”工作大局中去,使“两社一会”成为政府主导、部门主抓、社会参与、高位推进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全系统的利润由9年前的亏损1300万元转变为2012年的盈利6亿元,累计发展“两社一会”30643个,综合服务社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发展专业合作社数量占全省总量的80%,初步构建起以“两社一会”为基础、基层社为骨干、县联社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基层组织体系,以及县有龙头企业和配送中心、乡镇有中心超市、村有综合服务社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
下一步,省社将着力从4个方面加强基层工作:一是着力提升“两社一会”质量和档次,切实提高经营服务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打牢基层组织基础;二是着力引导职业农民、经营大户等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组织,积极创办农机、植保、营销、加工等服务型专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系;三是着力引导“两社一会”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打造“社有龙头企业+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的新体系;四是着力培训“两社一会”人才骨干,不断壮大事业发展的人才支撑。